角木葉鰈

角木葉鰈

角木葉鰈,(學名:Pleuronichthys cornutus)鰈科木葉鰈屬的一種魚類。體近卵圓形,很側扁;尾柄長約等眼徑。眼位右側,高凸,前緣有骨突。眼間隔窄前後有棘。在國內分布於渤海到粵東,國外達朝鮮及日本。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長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角木葉鰈
  • 拉丁學名:Pleuronichthys cornutus
  • 別稱:鼓眼, 砂輪, 溜仔, 蚝邊, 右鰈, 猴子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鰈形目
  • 亞目:鰈亞目
  • :鰈科
  • 亞科:鰈亞科
  • :木葉鰈屬
  • :角木葉鰈
  • 分布區域:國內分布:珠江口
  • 命名人及時間:Temminck et Schlegel,1846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棲息環境,種群分布,

外形特徵

背鰭76—82;臀鰭54—62;胸鰭11;腹鰭ii-4;尾鰭18—19。側線鱗8—9+89—100。鰓耙2—3+5—7。椎骨13+24—25個。
體長為體高1.5—2倍,為頭長4.1—4.9倍。頭長為吻長6.7—9.6倍,為眼徑3.1—3.9倍,為眼間隔10—15.6倍,為上頜長3.7—4.9倍,為背鰭條長1.3—1.9倍,為右胸鰭長1.6—2倍,為右腹鰭長2.7—3.1倍,為尾鰭長0.8—1倍,為尾柄長3.1—5.1倍。
頭體近卵圓形,很側扁。尾柄短高,高為長1.9—2.5倍。頭短高,背緣在上眼前半部呈深凹刻狀。吻很鈍短,小魚尤短小;兩眼前緣各有一短骨質突起。兩眼位頭右側,位前後相似,很高凸,上眼顯著
角木葉鰈

高於頭背緣而越頭背中線。眼間隔窄,前後緣各有一尖骨棘。前鼻孔短管狀,較大,前後緣各有一皮突;後鼻孔無皮突;右鼻孔位眼間隔前方吻側;左鼻孔位上眼前方頭左側。口小,前位。下頜淺匙狀。上頜後端略達下眼前緣下方。兩頜僅左側有尖錐狀牙2—3行。唇厚,內緣有橫褶及小繐狀突起。前鰓蓋骨後緣埋皮下。鰓孔上端略不達胸鰭基上端。鰓蓋膜互連,游離,後緣向內前方卷呈管狀,管口位鰓孔上端。鰓耙尖小。鰓峽凹刻深,後端位下眼後緣下方。肛門位略偏體左側。生殖突位偏肛門右側後上方。
頭體兩側被小圓鱗,鰭有鱗,吻、兩頜與眼間隔無鱗。左右側線直線形,無弧狀彎曲;顳上枝很長;沿體背緣約達體中部或後部。
背鰭始於上眼中央稍後左下方,較左鼻孔低而較左口角稍高;前6鰭條位
角木葉鰈
頭左側,約第45—46鰭條最長。臀鰭始於右胸鰭基稍後下方,形似背鰭,鰭條不分枝。第一間脈棘在體長81.5毫米小魚突出為鈍突起狀,大魚不突出。右胸鰭側位稍低,小刀狀,第4鰭條最長,中部5—8鰭條分枝;左胸鰭長約等右鰭的1/3—1/2。腹鰭基短,始於胸鰭前方,有眼側腹鰭位較近體腹緣,後4鰭條分枝。尾鰭後端圓形,中央12—13鰭條分枝。
頭體右側淡黃灰褐色,有許多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的黑褐色斑點,有些呈雲塊狀;鰭淡黃灰色,也有許多黑褐色斑點,胸鰭與尾鰭後段附近黑褐色,奇鰭與胸鰭後邊緣黃色。體左側乳白色;偶鰭淡黃色;背、臀鰭外部黑褐色,外緣黃白色;尾鰭後端黑褐色,後緣黃色。體長37—44毫米的稚魚右側自鰓孔到尾柄有4—5條橫帶狀灰褐色紋,腹腔部較灰暗;尾柄淡白,橫紋分三段;尾鰭色較淡。
胃彎弧狀。幽門盲囊細長;前右2個,左1個;後1個。腸細、多環彎、長約為體長1.3倍。左肝大,右肝小。腹腔膜右灰褐色,左淡白色。精巢新月形。卵巢三角形,后角約達第6—9脈棘下端。第2—3腹椎腎脈突發達,無橫突。第2—3髓棘板狀。尾椎骨有橫突。第一脈棘粗大,連粗弧狀的第一間髓棘。尾桿骨與尾下骨等似圓斑星鰈。下咽骨窄長,與第2—4上咽骨各有細尖牙一行。後匙骨細長,一個。尾舌骨鉤尖長,內緣較寬;軸短;鉤底後上方與鉤下方為單嵴板狀。

生活習性

為暖溫性中小型底層魚。體長可達275毫米。以底棲端足類等甲殼動物為食,在黃海北部也食海葵、多毛類等。常生活於泥沙質海底地區。在日本北海道東側金川路11月至來年1月間,水溫17.3—20℃時產浮性卵,天然卵徑1.16—1.26毫米,卵膜全表面有直徑為0.016—0.03毫米的龜甲狀紋和徑為0.16—0.19毫米的淡黃色油球2—11個;剛孵出仔魚全長3.75—3.82毫米,一油球位卵黃囊中央下方,肛門位卵黃後,肌節14+23個;孵出5.5日全長4.28毫米,卵黃與油球消失,肌節14+24個(Mito,1963)。
林景祺(1965)報告,1—3月在石島外海育越冬區;約位北緯35°—37°30′及東經122°50′—123°45′,水深70米,底層水溫7°—8℃,為泥與沙底質。5月到淺水區,除渤海中部外較集中於山東乳山外海和海洋島南部海區,底層水溫為7—11℃。10月密集於乳山外海(北緯36°—37°及東經120°40′—122°40′)、黃海北部(北緯38°25′—39°10′)和渤海海峽(北緯38°25′—38°50′及東經120°30′—121°15′)產卵。11—12月漸返深海越冬區(圖Ⅱ-62-2)。著者解剖遼寧大東溝體長207毫米標本(1974,X,26)卵巢為Ⅳ期,最大卵徑0.88毫米,懷卵量約52170粒;1975年6月26日在青島又解剖多尾連雲港外海的標本,卵巢均充血為紫紅色,似剛產過卵,故在黃海產卵期亦可能為5—6月中上旬。另據1951年5月26日在青島沙子口採得5尾體長37.5—38毫米標本(51-1006號),1957年3月30日於廈門得數尾體長37—44毫米標本(57-1032-33號)、1957年4月14日在福建東山採得體長52.5毫米標本(57-1240號);推測在浙閩近海可能生長較快,產卵較早。

棲息環境

角木葉鰈多棲息在近海 暖溫性底層。

種群分布

國內分布: 珠江口到鴨綠江口等近海, 黃渤海較習見 ;
國外分布: 東北達朝鮮及日本北海道東南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