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風台,又名觀象台,位於貴陽市老城區區東南,觀水路南側的觀風山上,山之西南面為貴州省委機關所在地,南明河繞東南角流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風台
- 地理位置:貴陽市區東南
- 開放時間:8:30——18:00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貴陽古八景之——風台踏草
- 別名:觀象台、觀風山
- 西南面:貴州省委機關所在地
海拔,歷史介紹,地圖信息,
海拔
觀風山海拔1123.5米。
歷史介紹
據《康熙貴州省通志》記載: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貴州巡撫畢三才建亭其上。據畢三才觀風台碑記:“百日而台巋然落成。時甲辰二月三日,余邀中承郭公偕往以觀。是日也,雲蒸霞蔚,日麗風恬,登空中樓閣,芙蓉四面,環帶三溪,東壁帳屏,西清卓筆。郭公憬然曰:‘茲其觀風問俗之一奇觀乎’,因額其台曰觀風。”,觀風台便由此而得名。古時觀風問俗與觀察氣象相似,因此,又稱觀象台。觀象台另說是,相傳諸葛亮南征時,大將馬忠曾駐兵山上,以觀天象,測風雲,故名觀象台。登台遠眺,極目楚天,南明河兩岸風景一覽無遺。觀風台成為春天遊人喜愛登臨之處。舊有郡人阮仲明聯語:“河上此高台,拯救談兵,漢武鄉駐師而還,塵世金戈傷往事;曲中聞折柳,斜陽滿樹,鄂文襄凱歌之後,誰家玉笛暗飛聲”。楊文照曾作《雨後游觀風台》一詩,“亂草碧如煙,晴光落眼前。寺門緣路轉,河勢抱山圓。密樹多藏雨,新秧半插田。斷霞飛一縷,脈脈上遙天”。(見《芋香館詩集》及《黔南六家詩選》)。民國17年(1928年)建無線電台於其上。後觀風山麓為住宅區,公路環繞。山上墳墓多已遷走,惟有明代馬福民其子馬應龍以及張先壁等數人墳墓。
“文化大革命”期間,山上廟宇、亭、閣,均被視為“四舊”而毀壞殆盡,今僅存遺址。1980年,貴陽市人民防空委員會在山上架設防空警報器。近年來,中共貴州省委機關在山上加以修葺,建涼亭等設施,供遊人登臨遊覽。
觀風台入口在貴州省委家屬區內,入口處沒有明顯標誌。遊人可從觀水路轉入南明東路,在省委機關車隊處上坡前行約300米後可看見山門,山門處沒有明顯標誌,旁邊是家屬區門,山門和家屬區門都是普通鐵門。
觀風台地處貴陽市甲秀樓附近,交通十分便利。
地圖信息
位置: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觀水路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