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閣址是即鳳游書院舊址,于樂平市區小南門東側。廟始建於宋代以前,名“香林古剎”。清雍正五年(1727),大修重建中改名觀音閣。系古樂平十景之一“梵寺鐘聲”之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音閣址
- 地理位置:樂平市區小南門東側
觀音閣址
觀音閣由幾組殿閣組成,均建在呈東西走向、高出地面約7-8米的一脈崢嶸小山上。南向南向設立三十二級台階上山登殿。頭殿是“大雄寶殿”,殿門側開,門額書“香林庵青石碑一方”,其上還嵌有一方“淨三摩地”石刻橫匾,殿之廊檐置有“荷仰神床”碑刻。正殿為觀音閣,殿內觀音像居中,兩傍分置一尊佛像。正殿之前有一吊樓,上懸“洎陽福地”白底黑字匾額,吊樓與山下戲台相望,戲台上有“如是我聞”金底黑字橫匾。舊時每逢在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生日前後,許多信徒朝拜。正殿西邊配有僧人膳宿齋房,正殿後與禪師靜室,其後有一小花園,花園內除花卉果樹外,還有兩株一樟一楓大樹。觀音閣有東西二門,東為大門,門額上刻“香林古剎”;西為後門,上刻“農國務本”,兩側配石刻對聯是“香緣氤氳浮梵寺,林花蔥鬱護禪天”。觀音閣東側原有楊公祠,祠前有一方鳳游石,相傳有鳳凰來此游過。
1930年11月7日(農曆九月十七日),縣蘇維埃政府在觀音閣召開慶祝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十三周年大會,方誌敏在會上作了鼓舞人心的講話。廟前戲台已拆除,觀音廟堂仍保存較好,現仍作寺廟所用。1983年10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