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城鎮建設,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土特產,風景名勝,九龍湖,佛立山,大寨坪,交通,觀文路,觀雙路,歷史名人,李紹伊,李斛,
建置沿革
原名鐵爐壩。
清乾隆年間建成場鎮,定名“觀音場”。
鹹豐年間,鄉人在觀音街旁銅缽河上建修木板大橋,拆除河沿觀音廟,將廟中觀音像移於橋上,遂更場名為“觀音橋”。歷來為區公所駐地;
民國成立時,屬縣第三團區;
民國18年,設觀音鎮,轄觀音鎮、九龍、河石、儀和、羅城、仁義1鎮5鄉;
民國26年,屬石橋鋪鎮;
1949年,屬石橋區人民政府;
1953年,觀音鄉轄興隆、觀音、白壩。柏樹、河石先後劃入;
1955年,劃入新店,劃出興隆;
1966年,觀音區改為立新區;
1973年,恢復觀音名;
1985年,觀音區,駐觀音橋,轄觀音橋、白壩鄉、雙溪(新店)鄉、羅城(柏樹)鄉四鄉;
2000年6月25日,觀音撤鄉建鎮;
2004年2月,撤銷羅城鄉,併入觀音鎮。原觀音鎮和羅城鄉合併成新觀音鎮;
城鎮建設
場初建時,只有一條街,街面狹窄,店房矮小。民國16年(1927),賀森權主持擴建街道,左右房屋均後退1米,將店堂門面整修一新。民國19年冬,顏漢臣建“八仙樓”。民國20年,賀樹森建“中華飯店”,上下三層,內外兩堂,設戲台、書樓等。民國26年焚於火災。民國23年翻修觀音橋,加高橋身。民國33年軍長李宗鑒建造官邸,占地2畝。
![觀音鎮 觀音鎮](/img/b/da6/nBnauYjNwAjMwIDOwY2M3MTMjR2NyczN1cjMkVTO4M2MzkDZ3EmM0QjMlB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1962年改建觀音橋為石拱橋,連通文觀公路,橋面加寬至6.3米,長增至40米。1978年後,機關、學校、商店、工廠等逐漸改舊換新,建起樓房。全場占地102056平方米。街道鋪成水泥路面,長1286.4米,主街1條,小街2條,呈線狀聚落。居住1400多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75人。
據觀音鎮城市總體規劃,觀音鎮2016年人口約1.2萬人,中期(2020年)規劃人口規模為1.32萬人,遠期(2035年)規劃人口規模為1.8萬人。
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觀音鎮位於大竹縣東部明月峽山中段佛立咀山下,距大竹縣城57公里,東經107°26',北緯30°40'。
地質地貌
地質:觀音鎮境內地質屬新華夏系川東平行褶皺構造。其特點是:背斜窄、向斜寬;背斜緊湊,向斜平緩;地層穩定,無大的斷層。出露的八個地質岩層系從中生代三迭紀到新生代第四紀,由背斜頂部至向斜軸部,不同地質岩層多呈帶狀分布。三迭紀須家河組砂頁岩分布在明月山中、上部。侏羅紀自流井組泥、砂、頁岩,分布在三山的山麓和兩漕谷;侏羅紀上、下沙溪廟組廣布在兩漕谷腹部;侏羅紀遂寧組砂、泥岩分布在羅城鄉的大、小羅城寨。第四紀新沖積層,主含近代紫色沖積物,分布銅缽河及其它溪河兩岸形成的河洲、河漫灘、河曲平壩等地。
地貌:觀音鎮屬四川省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區,屬“三山兩槽”東槽,東為明月峽山脈(東山)。三山之間為寬闊的淺丘地帶,稱謂東西兩槽,俗稱西槽為山前,寬18公里,東槽為山後,寬12公里。海拔300-500米,相對高差20-100米的丘陵,以渾園低丘,方山中丘,單斜低丘,中丘居多。
氣候
觀音鎮位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分布不均、雨熱不完全同季、日照適度、溫暖濕潤、無霜期長、立體差異明顯、水平差異不明顯的特點。春季比較溫暖,但多寒潮;夏季比較炎熱,多伏旱高溫;秋季溫暖多綿雨;冬季寒冷多霧,每年降雪2-3次,積雪時間7天。
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6.6℃,極端最高氣溫40.2℃,極端最低氣溫 -4℃,氣溫垂直變化比較明顯。
降雨量:觀音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35.6mm,徑流深為645.6mm,年平均蒸發量898.4mm,降雨75%集中在4-7月,冬乾、春旱、伏旱嚴重。
日照: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329.4小時,年總太陽輻射90.2千卡/平方厘米,屬低值區。
濕度:多年平均相對濕度 84%。
無霜期:多年平均無霜期284天。
水文
觀音鎮屬於長江流域,境內無大江大河。
銅缽河,又名銅寶河。III 類水域。發源於白壩鄉百羊坡下遇河溝。河道穿鎮而過,向北匯入州河。
九龍水庫,1976年5月竣工,總投資348.7萬元,占地748.5畝,庫容量484萬立方米。
土壤
以紫色土壤、黃色土壤為主。
自然資源
觀音鎮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各類野生植物繁多,以喬木、灌木為主,主要有馬尾松、柏樹、柳杉、三尖杉、香樟、絲栗、燈台、化香、青岡、竹子、半夏等。
各類野生動物繁多。主要有野鴨、翡翠、錦雞、啄木鳥、夜哇子、天鵝、黃鼠狼、麂子、金錢豹(已滅絕)、水獺、鯪鯉等。
土特產
觀音豆乾
觀音豆乾,起源於大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繼承傳統的生產工藝,以手工製作聞名於世,於2008 年被列入“達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 年,榮獲“達州市十佳名小吃”、“大竹縣特色旅遊商品”;2011 年,榮獲大竹縣“十大小吃”、“大竹桃花節參展商品”等殊榮。並連續四屆受邀參加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並受到俄羅斯客商的青睞,指定購買觀音豆乾產品,同時還受邀參加歷屆成都食品博覽會、西博會、農博會,中國(重慶)老字號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重慶食博會、青島食博會、東亞國際(煙臺)食博會、上海高校採購展覽洽談會等各大展會,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一致好評。
風景名勝
觀音鎮歷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觀豐富。
九龍湖
九龍湖水利風景區,屬四川省級水利風景區。位於觀音鎮境內,距離觀音鎮2.8公里,依託九龍水庫而建,景區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
![觀音鎮(四川大竹縣觀音鎮) 觀音鎮(四川大竹縣觀音鎮)](/img/1/ceb/nBnauUGN3U2M3UmMkVWY0QjY3QmNxYWZ1AzMhlTM4YWM1AjYiFzMiJTM4M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九龍湖水利風景區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歷史厚重,景區居住人口稀少,林草覆蓋率達90%,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9000個,國家Ⅱ類飲用水。景區特色景觀主要有九龍水庫、羅漢石、仙女峰、龍傳情、小台灣、龜島、李紹伊遺址、邱家老屋、觀音仁字豆腐乾、觀音中學、羅城寨、胡成寨、王家橋渡槽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水利工程景觀17處。
佛立山
又名狐狸山、福利山。位於觀音鄉東南部,海拔1180米。主峰佛立咀高聳入雲,東面的“獅子頭”尤為險峻。
大寨坪
位於觀音北約10公里處,賈角山村境內。四周壁立,中曠平坦,有田數百畝。附近7寨環立拱衛,天然險固。清末,李紹伊領導孝義軍在此豎旗起義。
交通
觀文路、觀雙路程丁字形交叉過境。北接318國道、南大梁高速,交通便利。
觀文路
觀音至文星,全長39.5公里。北與川鄂公路里程標515號相接,經竹園(梁平縣)、觀音、白壩、周家、高灘、石龍、童家,到文星鄉與竹石公路相接。1959年建成通車,成為東部重要交通幹線。
觀雙路
觀音至雙溪,經羅城鄉,東接觀文公路,全長8.8公里,有橋1座20米,1966年建成通車。
歷史名人
李紹伊
李紹伊,字一齋,又名傳訓(1856~1912),出生於大竹觀音鎮羅城鄉傅家溝。大寨坪孝義會頭領,後被鎮壓。
李斛
李斛,原名李心源,字柏鳳。大竹縣觀音鎮人,生於民國8年(1919)。著名畫家。李斛主要作品有《嘉陵江上》《三峽夜航》《印度婦女像》《關漢卿》《齊白石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