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律寺

乾隆六安州志卷十六載:觀音寺塔,傳為唐尉遲恭監造。有碑鐫觀音像一面。為元塔山寺眾施田功德記,原非本寺物也。二面俱元人刻。舊謂像為吳道子筆,誤。今剝落不可拓。

同治六安州志卷七載:觀音寺,城西南隅,唐僧圓通建,並造浮屠,名曰浮屠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音律寺
  • 時代:唐武德年間
  • 創建人:僧人元通
  • 原名:浮屠寺
觀音寺由唐武德年間(618—627年)僧人元通化緣而造,原名浮屠寺。所以先有寺後有塔,寺和塔鈞為唐僧元通化緣而造。當時僅有山門殿、招堤殿及浮屠寺塔。宋僧瑞雲重修改名觀音寺。明嘉靖癸卯僧昌滿修,增設拜殿彌勒殿。乾隆年間奉旨建彌勒殿,嘉慶八年僧運寬,鴻嚴募化金陵太守、廣州太守重修。
觀音寺塔 位於六安市黃大街觀音寺內,俗稱南門錐子,與多寶庵塔南北相峙,有“雙塔摩青”之喻。《六安州志》載:為唐武德年(618—627年)僧人元通化緣而造,原名浮屠寺塔,塔高九級,六角。實心不可登。頂置銅鑄葫蘆形塔剎,民國時墮於狂風之夜,第九級遂有傾圮。
塔門南向,第三級自南向東嵌瓷匾六方,殘二,存其四,詞云:不二宗旨,得三界縁,示四高台,了五淨因。
第四級鑲嵌世尊塑像,每面三尊,五級每面兩尊,六級每面一尊。七八九級為彩畫瓷板圖案。每級南向均有捐修碑文牌記,乃嘉慶十一年丙寅事也。銘其功德,使後人知。
此塔千餘年來迭經兵燹,前朝彩塑瓷板,本輕傷易碎之物,而二百年來靈光不壞,巋然未倒,誠沙門續命,白衣護法之有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