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湖北省通城縣觀音山)

觀音山(湖北省通城縣觀音山)

觀音山,位於錫山市今縣城雋水鎮。距縣城有2.5公里,主峰海拔有471米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音山
  • 又名錫山
  • 距縣城:2.5公里
  • 主峰海拔:471米
簡介,觀音殿,深徑曲回的一線天石凼,神秘的天然石洞——石凼坑,奇山異石——蛤蟆嘴,景致獨特的獅頭灣,

簡介

距縣城2.5公里主峰海拔471米,其北峰名九宮,今縣城雋水鎮即唐代因山得名的錫山市。舊時有“錫山八景”:瑞慶峰、映天池、積翠岩、金輪嶺、邀月台、鐘秀泉、碧瀾溪、棲霞石。登銀山面北,可鳥瞰縣城撥地雄距。  登上銀山頂點,北瞰縣城樓台櫛比,公路如帶,全城景色盡收眼底。雋水清泓瑩澈傍水流淌,  南眺黃龍群山疊翠,而或霧動山搖,頗似人間仙境;山中秀木蔥蔥,芬草萋萋,駐嫵媚春色,  增山野風雅,岩石峭立,千姿百態,噴金輪欲出,遣金雞鶴立,岫壑縱橫,懸雲浮生,碧瀾清泉,潺潺不調,映翠竹乾竿,泛紅蓮一溪,印天池清,濡藍染黛,天地近咫尺,千峰在一圖。
在商山鎮霞阜村境內,沿率水逆流而上約一華里路程,就到了觀音山腳下,這裡山環水抱、避風聚水、空氣清新、群山綿延、生氣旺盛,另有一方景致。觀音山靜謐莫測,素有“小齊雲”之美譽。山谷間充滿了靈氣,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構就了一方洞天福地,是鄉村休閒旅遊、探覓的絕佳福址。 觀音山的由來。傳說千百年前的一天,如來佛、觀音菩薩踏著祥雲降臨該山,普度眾生,濟世度人,並化身在此,之後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香客信徒們捐資興建了觀音殿。山以菩薩顯靈,有求必應(如求財、求子、求福等)而蜚聲遐邇,遠近馳名,觀音山由此而得名。

觀音殿

從山腳沿通往觀音殿廟遺址的道路上行,依稀能見原石階的印跡(原石階寬1.2米,上百級)。站在觀音殿遺址上,我們仿佛看到了當年香火鼎盛的情景和香客信徒虔誠拜佛的身影。觀音殿始建於明朝初期,依山依崖就勢而建,似與山一體,殿宇金碧輝煌。正殿前有兩根大柱,金龍盤繞,金光閃閃,守護著殿宇。相傳一夏日傍晚,兩條金龍從柱上騰空而起,飛向河中嬉戲,頓時祥雲布滿天空。金龍時而潛入河中,時而躍出水面,龍角上還掛著水草。觀音殿內各有如來、觀音菩薩石像一尊,另外,還有許多小菩薩。殿內設有站台、香案台等。香火旺盛時,前來燒香拜佛的信徒一日就達500多人。令人惋惜的是觀音殿於1958年被拆,而文革期間徹底被毀,已蕩然無存。慶幸的是殿內如來、觀音兩尊菩薩石像現保存較完整。菩薩依崖而立,鑿工精緻,巧取天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可以說是鬼斧神工之傑作。如今,仍有一些四面八方的香客信徒每年都來燒香、祈福。觀音殿上方的山頂石壁平坦、開闊,原建有一座六角五層的佛塔,塔身為青磚,塔剎為葫蘆狀,已被毀。

深徑曲回的一線天石凼

在觀音殿右側,還有一處石凼,這就是一線天。入口狹窄,洞內光線幽暗,但穿過5米多的石洞時,眼前豁然開朗,青藤纏繞岩石,峰聳如堡,岩下斜壁深窟,靜謐幽深,林莽蒼潤,煙霧輕籠,真是別具洞天,恍若又一世界,仿佛世外桃源,處處詩情畫意。
奇異的洞天福地——白石洞石凼。穿過一線天,行在綠意盎然的林間小道上,淙淙的山泉水聲和鳥語聲不絕於耳,青山倒映在山谷間清澈如鏡的山塘中,美不勝收,心曠神怡,真是“山行何逍遙,林深氣蕭爽”。不知不覺中,就到了白石洞石凼。洞四壁石質白如雪,是古建築絕佳的用材。洞因白石而得名,雖屬古時人工取材鑿出的洞府,但這裡更是別具一格。洞寬有百十平方米,能容納百人。洞頂上聚居著成千上萬隻碩大的蝙蝠,有序倒掛著,當地民眾稱為“福到”(蝠倒),令人稱奇。一受驚,蝙蝠群就在洞上方盤旋,遮天蔽日,真是石凼中少有的奇景。走近洞中,通體潤澤涼爽,洞底幽深,深不可測。而在白石洞附近山林中,當地人說,經常能見到一條長約一丈、重約30斤的莽蛇,來回遊戈在白石洞旁,相當有靈氣。據說,這是靈蛇守護著仙洞。

神秘的天然石洞——石凼坑

離天白石洞凼,僅15分鐘的路程,到了一處天然石洞,這就是石凼坑。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究竟如何形成,尚無人知曉,簡直是個謎。此洞洞口狹小,長約5米,而寬僅1米。人在洞口處,便覺陣陣清涼之風由洞內迎面撲來,讓人神清氣爽,有超凡脫俗之感。懷著好奇的心理,我們進入了洞內,洞內幽暗,諱莫如深,行不到10米,便覺涼氣逼人,較深之處還有流水之聲傳來。因太深無法窺探,只得折回。傳說此洞深達2華里之遙,洞內又有許多小岔洞,幽通山那邊的山塘。神秘莫測的石凼坑給我們產生了巨大的懸念,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

奇山異石——蛤蟆嘴

在石凼坑右側一處地勢開闊、平坦的石凼略作休憩,我們來到了石壁山,登上了蛤蟆嘴。聳立在石壁山山頂的一塊大巨石形如一隻蛤蟆,張大著嘴巴,遙望著觀音殿。據說,自菩薩降臨觀音山,化身普度眾生之時,山上一隻蛤蟆因受佛光的感應和山之靈氣的惠澤,而爬上蛤蟆嘴,祈求菩薩的點化,以便修煉羽化成仙。張大嘴巴,渴望仙人賦予仙氣和佛光的普照,久而久之化身於巨石。這就是蛤蟆嘴的由來。站在蛤蟆嘴上,陣陣山風撲面而來,頓覺眼界開闊,心神極佳,讓人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四周景致盡收眼底。蜿蜒的率水、蘭水河緩緩向東流去,綿延的青山、翠竹和田野、村莊民居、屯五公路、瑤月公路清晰在目,仿佛置身於一幅生動的綠色家園景致圖中,讓人有著遠離凡塵的穹宇仙境的感覺。在蛤蟆嘴上,我們還能望見率水河傍有一塊細長的浮石,凸現在河面,猶如大象的長鼻,使人覺得這裡好像有一頭大象在河中吸水。
新娘房石凼的美麗傳說。蛤蟆嘴下,率水河畔還有一處當地人稱之為新娘房的石洞。此洞入口狹窄,但洞內較開闊,能容納數十人,有著一個美麗傳奇的故事。明嘉靖年間,一對青年男女情投意合,相戀相愛,在籌備婚嫁大事之時,當地一老財主,垂涎於女方的美色,欲強行納其為妾,遭到抗拒後,老財主欲強娶豪奪。在鄉鄰的幫助下,這對青年男女逃離了家園,棲身安居於此洞,恩愛生活著。

景致獨特的獅頭灣

沿著河邊小道,從新娘房石凼出發,片刻間到了獅頭灣。這裡山石嶙峋,水流急旋迴轉,只見陡峭的岩壁蹲伏潭中,猶如雄獅,人稱獅頭灣。獅頭灣又有一處獅頭殿遺址,原殿宇依山傍水,氣勢雄偉。殿內塑有一尊木頭菩薩,能容納上百人進香拜佛,香火曾是極其旺盛的,今已很難再尋覓到蹤跡。獅頭殿右側的浮潭渡口有一株老紅楊,樹身七八人難以合抱,就中開裂,空洞可容數人,卻依然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青藤纏繞,玉樹臨風。
探覓觀音山,踏景尋秘,便覺別有一方情趣。觀音山“七景”均有跡可尋,妙不可言,真是“神山有奇景、有奇洞奇觀,敢問何處再尋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