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井鎮

觀音井鎮

觀音井鎮中距巴中城64公里,幅員面積22.1平方公里,轄9個村,1個居委會,47個農業合作社,2949戶,1.16萬人,農業人口1.08萬人,占總人口的97.6%。5277個勞動力,8975畝耕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觀音井鎮
  • 別名:觀音井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巴中市恩陽區
  • 電話區號:0827
  • 地理位置:四川東部
  • 面積:22.1平方公里
  • 人口:26500人
  • 方言:四川話
  • 機場:巴中機場
  • 火車站:巴中站
  • 車牌代碼:川Y
基本簡介,方圓地產,產業發展,新村建設,勞務輸出,歷史沿革,地方環境特色,風景名勝,觀音廟,朝陽洞,民俗文化,林業資源,

基本簡介

全年種植農作物2.77萬畝,其中:糧食2.24萬畝,總產達3911噸。因小麥受鏽病、白粉病危害,大春遇70天高溫旱災加50天"秋淋",造成糧食減產3成以上,經濟作物減收4成以上。全年出欄肥豬1.11萬頭,飼養耕牛776頭,出欄小家禽3.5萬隻,產繭2萬公斤,產成魚10萬公斤,產魚苗200萬尾。
集鎮建設和廣播電視事業取得新成就,新建街道1條,吸引12戶農民到集鎮建房居住經商,對場鎮容貌、通、攤點等實行"嚴管重罰",理順了管理秩序,廣播電視業,全年建成光纖加密傳輸網,入戶820戶, 開通了28個頻道的加密電視信號。通、通訊業持續發展。在完成區重點工程"唐巴公路整治工程"後,對觀樂公路、茶群公路維修,建設11條15公里的村社公路,47個農業合作社通車46個;程控電話達到250門,手機用戶超過120戶,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順利實施,當年實施退耕還林200畝,天然林保護工程9處,區級檢查驗收合格。
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觀音井鎮

方圓地產

全鎮幅員面積47·19平方公里,集體耕地面積11768·15畝,轄17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93個村(居)民小組,6549戶,25698人。2005年人均純收入1907元,人均GDP2802元。 二OO五年農作物播種面36762畝,其中糧油作物播種面積25685畝,糧食總產量9619·9噸,油菜籽8560噸,農業產值(第一產業)6100萬元。焦茶公路與觀樂公路橫貫全境,100%的村社通鄉道路、95%以上村社通加密電視,電話入戶率達到30%,85%以上的農戶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產業發展

特色產業迅猛發展。觀音井板鴨、觀音井白酒、觀音井春玉米、觀音井陳家嘴無核橘、靈山寨椪柑, 遠近聞名。每年向市場提供魚苗1000萬尾、成魚100萬斤,工程養魚、攔河堰養魚、網箱養魚遍布全鎮,成為名副其實的巴中漁業強鎮。 優質糧油生產實現突破性發展。加快良種更新步伐,全面實行良法耕作,特別是抓好旱地糧食作物生產,以種植業的結構調整做大做強以生豬為龍頭的養殖業。二OO六年實行全育全載、地膜覆蓋,打造焦茶公路、觀樂公路幹線的高產玉米示範帶1000畝,人均產玉米達到700斤。

新村建設

新村建設成績斐然。以靈山村、馬林村為示範點,結合新村扶貧工程,把靈山寨碥至良產村打造成為農業綜合發展的精品示範小區,全鎮二OO五年新整治公路12公里,新修石板路2700米,新打機壓井240口,整治山坪塘12口,解決人畜飲水1035人,新建衛生站3處240平方米,新建沼氣池43口,學校改造危房140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新村建設快速發展。

勞務輸出

勞務輸出有序發展。以張榮生、王學良、王學廣等原樂豐外出務工人員為核心,創建“觀音井鎮在外勞務人員老鄉會”,成立“觀音井鎮西安農民工黨支部”,實現勞務輸出有序流動,做大做強勞務產業。同時,實施在外人員返鄉創業工程,探索勞務支持家鄉發展,反哺家鄉人民的新路子。

歷史沿革

觀音井鎮位於巴中市恩陽區西南部,距巴州城區56公里,東與茶壩鎮和雙勝鄉相鄰,北同下八廟鎮隔“八洞橋河”相望,南面至西北面與儀隴縣來儀、清泉、檬埡、三蛟等鄉鎮毗接壤。唐巴公路從本鎮西北7公里處經過,焦(埡)茶(壩)公路從本鎮東部經過。從觀音井場鎮經茶壩向東南40公里可直達朱德故里。全鎮幅員面積約48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93個村(居)民小組。2009年末,全鎮6500戶,26500人,共有集體耕地面積1470公頃,種糧、養豬和勞務輸出為本鎮三大支柱產業。2009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955元。
觀音井場鎮興於宋朝,因場鎮東頭一口水井起名“觀音井”而得名。觀音井場鎮是巴州區東邊玉山、曾口、鼎山等地出入儀隴、南部、成都販運鹽巴、鐵器、布匹等商品的人力運輸線通道,歷經數百年的變遷,到民國末年,觀音井隸屬於下八廟鄉管轄下的“三個保”。解放後,1955年建鄉,1958年改為觀音井人民公社;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紅光公社”,建立“紅光公社革命委員會”,轄9個大隊47個生產隊;1980年恢復為“觀音井公社”,稱“觀音井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建立“觀音井鄉人民政府”。
樂豐場位於觀音井鎮西部,距觀音井場鎮6公里,距巴中市城區73公里,幅員面積約24.5平方公里。樂豐場興於明朝,相傳曾有一鳳飛翔途中落於此處,哀鳴數日,其聲悲切,引來鄉鄰拯救無效而亡。人們便以“落鳳”為該處地名,後人諧音“樂豐”紀念此傳說。民國時間,樂豐屬下八廟鄉管轄。解放後於1955年建鄉,1958年改為樂豐人民公社,“文革”時改為樂豐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稱“樂豐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建立樂豐鄉人民政府。
1993年8月撤區並鄉建鎮中,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觀音井鄉和樂豐鄉,建立觀音井鎮人民政府,鎮人民政府駐觀音井場。1995年初,樂豐鄉復鄉,觀音井鎮名稱保留。2005年4月在新一輪區劃調整中,樂豐鄉又被撤銷合併於觀音井鎮。

地方環境特色

觀音井鎮地形如一個東西橫置的“紅苕”,東西最長為12公里,南北最寬為8公里(最窄處約5公里),靈山寨為全鎮最高點(海拔610米),岳王村一組與茶壩鎮雲盤村交界處為全鎮最低處(海拔412米)。
境內中部高而南部、北部低,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地形地貌明顯分為三個平行區域:
中部碥(磅)區域。本區從東至西為觀音井—樂豐—檬埡(儀隴縣)台地,南北兩邊為淺河谷。境內從東北至西南呈“一字型”排列著白頭寨、店子寨、落頭寨、靈山寨、朝陽寨、鳳儀寨、萬壽寺等7個獨立的山頭,山腰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並連成一體的海拔470米—480米等高線高度的碥(磅)地形地貌為主。本區域包括觀音井居委會、良產村、鳳儀村、朝陽居委會的全部和店子村、靈山村、樂山村、石城村、萬壽村的部分地區。
北部沿河溝壩區域。本區沿“八洞橋河”南岸自西向東分布數著“王家壩”、“長五間溝”、“何家店溝”、“李家碥”、“唐家壩”等山區小型沖積型平壩。包括馬林村、樓房村的全部和萬壽村、觀音庵村、石城村、樂山村、店子村的部分地區。
南部溝梁區域。本區域沿七星河、老關河、三叉河北岸自西向東集中分布著山樑、溝壑交錯地形地貌,包括石板村、七星村、肖師村的全部及靈山村、花石村的部分地區。
本鎮中部和北部為主要農耕區,南部為林業資源區。種植業以水稻、小麥、紅苕、春玉米、油菜、蔬菜為主。本鎮是巴中市春玉米生產的發祥地, 2007年秋播和春耕期間,先後承辦了全省和全市農業生產現場會現場,受到了參會單位的高度評價。養殖業以生豬、漁業為主,本鎮已成為巴中市漁業生產基地鄉鎮,所產魚苗暢銷本市通江、南江、平昌、巴州和南充市的儀隴、閬中、營山等縣(市)。
本鎮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日照189天,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無霜期285天,年平均氣溫28℃,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3℃。

風景名勝

觀音廟

觀音廟位於觀音井場鎮東頭,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距今330多年,以井名“觀音”而得名,“文革”時毀滅。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觀音井場鎮居民自發重建了“觀音廟”、“大雄寶殿”、“念經堂”、“觀景亭”等景點。

朝陽洞

朝陽洞位於樂豐場朝陽寨南山腰處,始建於明末清初。九十年代以來,樂豐場鎮居民自發籌資40多萬元修葺舊景、擴建新景,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景觀。

民俗文化

“觀音井板鴨”以色黃、骨酥、肉香而馳名川北,由一家起始發展到現在遍布巴州區20多個鄉鎮的名特產品。觀音廟、朝陽洞每年“三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舉辦廟會已成習俗。

林業資源

全鎮有林地1223.3公頃,森林覆蓋率49%。森林以喬木、灌木為主,主要樹種為柏樹、馬尾松、榿木為主,夾雜少量青槓、香椿、桉樹、泡桐、油桐、洋槐。果樹主要有柑橘、桃、李、杏、枇杷、櫻桃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