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雲岫

觀雲岫

福州市閩清縣東橋鎮朱山村山上石壁岩刻,宋理學鼻祖、“亞聖”朱子——朱熹手書真跡“觀雲岫”。

“觀雲岫”書法岩刻發現於福建福州閩清縣東橋鎮朱山村南面山麓朱子祠遺址,字跡蒼勁有力,經文物專家鑑定,為朱熹的手書真跡。已編入閩清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480-D2觀雲岫石刻(東橋鎮朱山村南面山麓朱子祠遺址·宋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觀雲岫
  • 創作年代:宋淳熙年間(1174~1189)
  • 作者:朱熹
  • 作品形式:摩崖石刻
  • 地理位置:福建福州閩清縣東橋朱山
作品內容,作品環境,創作背景,

作品內容

觀雲岫” (讀音:guanyunxiù) 為摩崖石刻,宋朱熹書法作品。
詞義詳解:
,山穴也。——《說文雲岫,雲霧繚繞的峰巒。出處:晉陶潛《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 觀雲岫:遠望峰巒雲霧繚繞。遠望峰巒雲霧繚繞。
歷朝所涉及的詩詞 :
唐中宗 《石淙》詩:“霞衣霞錦千般狀,雲峯雲岫百重生。”
蘇軾《和陶詩·集》:“雲岫不知遠,巾車行復前。”
辛棄疾《行香子·雲岩道中》詞:“雲岫如簪,野漲挼藍。”

作品環境

觀雲岫” 岩刻位於東橋鎮朱山村南面山麓石壁,壁上的落款是“晦翁”,時間是“宋紹興”,但因石刻被風化,紹興哪一年不詳。岩刻附近曾有朱子祠及一座塔,毀於1960年代,村中有殘留兩塊石碑,其一石碑刻有“朱子祠”三個字,另一石碑碑文依稀可辨識“朱山觀雲岫古蹟系紫陽夫子名勝……”等內容,大致是敘述朱山村的一些鄉紳募集資金重修了山上的朱子祠及小塔,還列出了一長串捐資者的姓名和捐納金額。

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朱熹是南宋理學創立者,因對朝政多有批評,被趕出朝廷,他的理學也被斥為“偽學”。在這種情況下,朱熹自嘲為“晦翁”、“遁翁”,遷居父母棲息之地福建建甌,寄情山水。
建甌位於閩江之濱,當時閩江航運有一道奇觀:穿梭於閩北閩江源頭至福州馬尾出海口之間的船隻,大都是來自閩江中下游航運樞紐的閩清小邑。據《閩清縣誌》介紹,在宋代,閩清出現一種適合於淺溪行駛的平底小木船,叫鼠船,可通達閩江兩岸所有縣市,最盛時期全縣有鼠船1000多艘,這為當時朱熹憑閩清鼠船之便沿江游遍兩岸提供了條件。那時,朱熹的同鄉後輩鄭君瑞,被宋寧宗派往福建擔任閩清知縣,相約之下,朱熹欣然應邀同往。兩人雇條輕便鼠船沿閩江順流而下,直奔閩清,進入閩清水域地界時泊船閩清十七都(南宋時奉政鄉)水口村水運碼頭。朱熹心情舒暢,遂應邀寫下了閩清人至今仍耳熟能詳的《水口行舟》詩二首,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掞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由於得到知縣相助、相隨,年屆七旬高齡的朱熹,憑鼠船便利,足跡可能遍及梅溪主、支流兩岸所有景點,包括白岩山、白雲山、鳳凰山、戴雲山、黃楮林、美菰林,這些年在閩清各地不斷發現朱熹題字岩刻,就是例證。年屆七旬的朱熹為了在白岩山的山巔之上題寫“八閩岳祖”巨幅大字,供人岩刻,竟三上海拔1200米白岩山峰巔。
朱熹在南宋慶元年間多次到閩清觀光題字,給閩清名山大川增輝,他的書法藝術也在閩清播下了種子。目前,在閩清梅溪坪、鼎峰、廣濟岩、珠峰、後峰,朱熹手寫真跡岩刻“梅溪”、“龍門”、“溪山第一”、“觀雲岫”、“留雲”,前去臨摹的遊客絡繹不絕。為此,有位詩人激情賦詩:“撫石思朱子,握管塗鴉;也學騎鯨闖浪,塵外覓仙家”,道出了臨摹者的心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