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民學社是寧夏存在時間最長、培養演員和演出劇目最多、演員行當最全、陣容最強、民眾影響最大的秦腔班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覺民學社
- 建立時間:1935年5月
- 首任社長:沈和中
- 首任副社長:何振中
基本簡介,相關理念,發展歷史,
基本簡介
她在半個世紀中,對活躍城鄉人民文化生活,繁榮和振興寧夏秦腔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的老年人十有八九都看過他們的戲,對名演員記憶猶新。
覺民學社是由熱愛秦腔的開明人士魏鴻發(甘肅人,民國時期寧夏建設廳長)、劉小石(陝西人,民國時期寧夏法院審判庭長)等人發起,於1935年5月組建的。第一任沈和中社長、副社長何振中。總教練王庚寅、楊正俗。教練李俗民、蓆子才、劉晏奎、康正中、陳化禮、王安民。樂隊任振西、吳茂林、李喜喜、王屏藩、趙子傑、趙子連、秦賜福。著名演員沈和中(小生)、何振中(正旦)、王庚寅(花臉)、蓆子才(丑角)等,全社七十多人。
覺民學社是由熱愛秦腔的開明人士魏鴻發(甘肅人,民國時期寧夏建設廳長)、劉小石(陝西人,民國時期寧夏法院審判庭長)等人發起,於1935年5月組建的。第一任沈和中社長、副社長何振中。總教練王庚寅、楊正俗。教練李俗民、蓆子才、劉晏奎、康正中、陳化禮、王安民。樂隊任振西、吳茂林、李喜喜、王屏藩、趙子傑、趙子連、秦賜福。著名演員沈和中(小生)、何振中(正旦)、王庚寅(花臉)、蓆子才(丑角)等,全社七十多人。
相關理念
覺民學社的辦學宗旨是效仿陝西易俗社的提倡文藝,移風易俗,普及社會教育,改良秦腔戲曲藝術。就連學生名字也是效仿易俗社按“中、華、民、國、秦、易、俗”七個字中的“中、華、民、國”四個字而起的。如肖信中、董文華、高仁民、武柱國等。覺民學社早期骨幹如社長沈和中,編劇李乾臣,著名演員王安民等亦都來自陝西易俗社。演出劇目如《肖夫人》《魚水緣》《五典坡》《紫金冠》《玉堂春》等也是從易俗社移植來的。
發展歷史
從1935年5月到1949年9月的15年中,覺民學社先後共招收學生二百多名,分為甲、乙、丙、丁、戊五個班。
甲班學生是1935年由任振西從陝西招收來的,總計34人。比甲班學生晚進社兩年的趙守中、袁定中、蒲建中、董文華等十餘名學生因進社時就能登台演唱,故亦併入甲班學生。甲班學生共五十多人,其中著名演員有楊覺民、李振民、李德民、趙守中、高仁民等。正旦徐景民、老旦袁俊民、武生楊善民等也有名氣。這個班人才輩出,行當齊全,生旦淨末醜應有盡有。
楊覺民工文武小生。他的嗓音洪亮、唱腔優美,特別是念白口齒清楚,韻律和諧。曾得過名家沈和中的指導,是寧夏乃至西北的著名小生。代表劇目有《寫狀》中的趙寵,《殺狗勸妻》中的曹莊,《評雪辨蹤》中的呂蒙正,《周仁回府》中的周仁,《黃鶴樓》和《蔣乾盜書》中的周瑜。1958年他在現代劇《人間天上》中飾陳大勇,《中國戲劇報》做了長篇報導,中國唱片公司錄製的唱段唱片發行全國。在寧夏相當一個時期內,提起楊覺民不知者不多。時任寧夏區黨委第一書記楊靜仁說過,“寧夏父老連三歲的娃娃都知道楊覺民”。楊覺民曾任過銀川市政協常委、自治區政協委員、文聯委員、劇協理事,是國家一級演員,於2006年9月6日去世。
李振民工鬚生。他的戲路很寬,不但白生紅生都能唱,文生武生都能演,而且還能演鬚生和丑角。
李德民工花旦。他是早期男扮女妝的主要花旦,曾得到過名家王天民的指導。代表劇目有《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西施浣紗》中的西施,《霸王別姬》中的虞姬,《紅娘子》中的紅娘子。後派往青銅峽市劇團任團長。
高仁民工正旦。他的嗓音甜美,扮相俊俏,做戲細膩,深受寧夏觀眾的喜愛。代表劇目有《斷橋》中的白素貞,《五典坡》中的王寶釧,《玉堂春》中的蘇三。就在他嶄露頭角,紅極一時時,一場流行性傷寒奪去了他18歲的生命,英年早逝。
趙守中工花臉。代表劇目有《秦香蓮》中的包拯,《斬單童》中的單雄信,《苟家灘》中的王彥璋,在寧夏首屈一指。1959年中國唱片公司灌過唱片發行全國。另外,他還擅長鬚生戲。如《串龍珠》中的徐達,《逃國》中的伍員,《二堂舍子》中的劉彥昌等。他的唱腔字正腔圓,富有藝術魅力,深受寧夏觀眾的喜愛。現在其人年過80還健在。
乙班學生是1937年由楊正俗到陝西招收了一部分和在寧夏當地招收了一部分,總計28人。其中著名演員有肖信中、武柱國、王秉華、龔乃中等。
肖信中工鬚生。他曾得到過名家駱秉華的指導,嗓音雖不高亢但不難聽。尤其做戲瀟灑自如,“台架”為眾所公認,同樣的戲他的表演觀眾愛看。代表劇目有《斬經堂》中的吳漢,《出五關》中的關羽,《悔路》中的周仁。
武柱國工正旦。他的嗓音洪亮,做戲認真,在尚無女演員之前,他是主要正旦。代表劇目有《五典坡》中的王寶釧,《白叮本》中的武則天,《黑叮本》中的李艷妃,《殷桃娘》中的殷桃娘。
王秉華工小生。曾受到過名家沈和中的指導。代表劇目有《黃鶴樓》中的周瑜,《激友》中的張儀,《紅娘子》中的李岩。1950年被寧夏省總工會送往西北工會幹部學校培養後參加了工會工作。1956年又調回原劇團並加入了共產黨,擔任藝術指導,後又調銀川市秦腔劇團任團長、書記。
龔乃中工丑角。他的表演詼諧自然、語言豐富,一出場就惹得觀眾笑。他的代表劇目有《周仁回府》中的封承東,《蔣乾盜書》中的蔣乾,《軟玉屏》中的黑氏(彩旦)。後調平羅縣秦腔劇團任副團長,已去世。
丙班學生是1940年由康正中到陝西招收了一部分和在寧夏農村招收了一部分,總計六十多人。其中著名演員有李盛中、楊理中、張景華、鐘裕華等。
李盛中工鬚生。他的功底深厚,表演大方。代表劇目有《臨潼山》中的李淵,《殺廟》中的韓琦,《挑袍》中的關羽,《趙氏孤兒》中的程嬰等。寧夏解放後因其思想進步,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楊理中工文武小生。得到過楊覺民的指導,做戲認真,武功較好。代表劇目有《臥薪嘗膽》中的勾踐,《周仁回府》中的周仁,《黃鶴樓》中的周瑜,《天仙配》中的董永等。
張景華工花旦。得到過李德民的指導,扮相俊俏,唱腔柔和。代表劇目有《櫃中緣》中的徐翠蓮,《芷舟》中的胡鳳蓮,《西施浣紗》中的西施等。
鐘裕華工武花旦。他的功底紮實,刀槍嫻熟。代表劇目有《三休樊梨花》中的樊梨花,《大破天門陣》中的穆桂英,《花木蘭》中的花木蘭等。
丁班學生是1943年從農村抓來的一批男娃娃,從中挑選出來的三十多人(後偷跑了一部分)。其中優秀者有王生華工小生,張鼎中工花臉。
戊班學生是1947年從馬鴻逵的幼年營中挑選的三十多人。其中優秀者有唐仁民工鬚生,周治民工丑角。
20世紀40年代,寧夏馬鴻逵年年抓兵征糧,造成田園荒蕪,百業俱廢。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物價天天上漲,百姓民不聊生,乞丐遍布大街小巷的形勢,覺民學社也一年不如一年,招收的學生一期不如一期。
覺民學社演出的劇目傳統戲有一百多本,新編歷史戲近百本(包括折子戲)。其內容大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宣揚忠孝節義,除暴安良,告誡人們去惡從善,扶危濟貧。抗日戰爭爆發後,覺民學社排演了許多鼓勵人民積極抗戰,反對賣國投降的愛國主義現代戲。如反映抗法鬥爭的《宮錦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義和團》,歌頌女革命家秋瑾的《秋風秋雨》以及《商人救國》《家庭痛史》《因果鑒》等,效果很好。特別是反映寧夏當地鄉俗風情的《搶香包》、《金手錶》《鴉片恨》等都很有地方特色,很受民眾歡迎。更值得稱道的是在馬鴻逵的眼皮底下,覺民學社公演宣傳抗日的進步戲,從未演過反共的戲。
舊社會寧夏政治黑暗、經濟蕭條、文化落後、交通閉塞,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主要是看戲。覺民學社不是寧夏唯一的戲劇班社,但她是寧夏最有名氣和優勢的劇社。憑藉眾多的劇目,著名的演員,固定的劇場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天天不間斷,月月不重戲而占據了寧夏的戲劇市場,贏得了寧夏觀眾的喜愛。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後,十九兵團接管了覺民學社,司令員楊得志還到社裡來過。不久三邊文工團與覺民學社合併,成立了寧夏人民劇院。院長陳杰,副院長康正中,黨支部書記兼協理員劉萬仁。著名演員楊覺民、李振民、李德民、蓆子才、龔乃中分別任股、隊長。昔日人稱“下九流”的“戲子”,而今成了人們羨慕的文藝工作者,政治上徹底翻了身。雖然是供給制,大家生活都很艱苦,但思想情緒樂觀穩定。為慰勞解放軍解放寧夏,劇院組織了演出活動。先後演出了《徐州革命》《臥薪嘗膽》《魚腹山》《拳打鎮關西》,都很受部隊官兵的歡迎。當時十九兵團政治部主任、寧夏省第一任人民政府主席潘自力也到場看了演出。
1950年4月18日,寧夏省人民政府決定人民劇院和人民電影院編入寧夏文工團,並把戲箱查收封存。從劇院只挑了18名演員,其餘人無事可乾。這實際上等於劇院撤銷、人員失業,造成了有的人打羊毛、拈麻繩,有的人錐鞋、擺地攤,還有的人到外縣去搭班子,唱皮影子。面對這種局面,他們選派代表找政府也無結果。5月3日,他們見了來銀川的彭德懷司令員,在彭總的關懷指示下,在原覺民學社基礎上成立了銀川劇社。楊覺民任社長,李振民任副社長,上級派來的周占元任協理員。並把戲箱也退還了,在原覺民學社恢復了演出。
甲班學生是1935年由任振西從陝西招收來的,總計34人。比甲班學生晚進社兩年的趙守中、袁定中、蒲建中、董文華等十餘名學生因進社時就能登台演唱,故亦併入甲班學生。甲班學生共五十多人,其中著名演員有楊覺民、李振民、李德民、趙守中、高仁民等。正旦徐景民、老旦袁俊民、武生楊善民等也有名氣。這個班人才輩出,行當齊全,生旦淨末醜應有盡有。
楊覺民工文武小生。他的嗓音洪亮、唱腔優美,特別是念白口齒清楚,韻律和諧。曾得過名家沈和中的指導,是寧夏乃至西北的著名小生。代表劇目有《寫狀》中的趙寵,《殺狗勸妻》中的曹莊,《評雪辨蹤》中的呂蒙正,《周仁回府》中的周仁,《黃鶴樓》和《蔣乾盜書》中的周瑜。1958年他在現代劇《人間天上》中飾陳大勇,《中國戲劇報》做了長篇報導,中國唱片公司錄製的唱段唱片發行全國。在寧夏相當一個時期內,提起楊覺民不知者不多。時任寧夏區黨委第一書記楊靜仁說過,“寧夏父老連三歲的娃娃都知道楊覺民”。楊覺民曾任過銀川市政協常委、自治區政協委員、文聯委員、劇協理事,是國家一級演員,於2006年9月6日去世。
李振民工鬚生。他的戲路很寬,不但白生紅生都能唱,文生武生都能演,而且還能演鬚生和丑角。
李德民工花旦。他是早期男扮女妝的主要花旦,曾得到過名家王天民的指導。代表劇目有《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西施浣紗》中的西施,《霸王別姬》中的虞姬,《紅娘子》中的紅娘子。後派往青銅峽市劇團任團長。
高仁民工正旦。他的嗓音甜美,扮相俊俏,做戲細膩,深受寧夏觀眾的喜愛。代表劇目有《斷橋》中的白素貞,《五典坡》中的王寶釧,《玉堂春》中的蘇三。就在他嶄露頭角,紅極一時時,一場流行性傷寒奪去了他18歲的生命,英年早逝。
趙守中工花臉。代表劇目有《秦香蓮》中的包拯,《斬單童》中的單雄信,《苟家灘》中的王彥璋,在寧夏首屈一指。1959年中國唱片公司灌過唱片發行全國。另外,他還擅長鬚生戲。如《串龍珠》中的徐達,《逃國》中的伍員,《二堂舍子》中的劉彥昌等。他的唱腔字正腔圓,富有藝術魅力,深受寧夏觀眾的喜愛。現在其人年過80還健在。
乙班學生是1937年由楊正俗到陝西招收了一部分和在寧夏當地招收了一部分,總計28人。其中著名演員有肖信中、武柱國、王秉華、龔乃中等。
肖信中工鬚生。他曾得到過名家駱秉華的指導,嗓音雖不高亢但不難聽。尤其做戲瀟灑自如,“台架”為眾所公認,同樣的戲他的表演觀眾愛看。代表劇目有《斬經堂》中的吳漢,《出五關》中的關羽,《悔路》中的周仁。
武柱國工正旦。他的嗓音洪亮,做戲認真,在尚無女演員之前,他是主要正旦。代表劇目有《五典坡》中的王寶釧,《白叮本》中的武則天,《黑叮本》中的李艷妃,《殷桃娘》中的殷桃娘。
王秉華工小生。曾受到過名家沈和中的指導。代表劇目有《黃鶴樓》中的周瑜,《激友》中的張儀,《紅娘子》中的李岩。1950年被寧夏省總工會送往西北工會幹部學校培養後參加了工會工作。1956年又調回原劇團並加入了共產黨,擔任藝術指導,後又調銀川市秦腔劇團任團長、書記。
龔乃中工丑角。他的表演詼諧自然、語言豐富,一出場就惹得觀眾笑。他的代表劇目有《周仁回府》中的封承東,《蔣乾盜書》中的蔣乾,《軟玉屏》中的黑氏(彩旦)。後調平羅縣秦腔劇團任副團長,已去世。
丙班學生是1940年由康正中到陝西招收了一部分和在寧夏農村招收了一部分,總計六十多人。其中著名演員有李盛中、楊理中、張景華、鐘裕華等。
李盛中工鬚生。他的功底深厚,表演大方。代表劇目有《臨潼山》中的李淵,《殺廟》中的韓琦,《挑袍》中的關羽,《趙氏孤兒》中的程嬰等。寧夏解放後因其思想進步,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楊理中工文武小生。得到過楊覺民的指導,做戲認真,武功較好。代表劇目有《臥薪嘗膽》中的勾踐,《周仁回府》中的周仁,《黃鶴樓》中的周瑜,《天仙配》中的董永等。
張景華工花旦。得到過李德民的指導,扮相俊俏,唱腔柔和。代表劇目有《櫃中緣》中的徐翠蓮,《芷舟》中的胡鳳蓮,《西施浣紗》中的西施等。
鐘裕華工武花旦。他的功底紮實,刀槍嫻熟。代表劇目有《三休樊梨花》中的樊梨花,《大破天門陣》中的穆桂英,《花木蘭》中的花木蘭等。
丁班學生是1943年從農村抓來的一批男娃娃,從中挑選出來的三十多人(後偷跑了一部分)。其中優秀者有王生華工小生,張鼎中工花臉。
戊班學生是1947年從馬鴻逵的幼年營中挑選的三十多人。其中優秀者有唐仁民工鬚生,周治民工丑角。
20世紀40年代,寧夏馬鴻逵年年抓兵征糧,造成田園荒蕪,百業俱廢。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物價天天上漲,百姓民不聊生,乞丐遍布大街小巷的形勢,覺民學社也一年不如一年,招收的學生一期不如一期。
覺民學社演出的劇目傳統戲有一百多本,新編歷史戲近百本(包括折子戲)。其內容大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宣揚忠孝節義,除暴安良,告誡人們去惡從善,扶危濟貧。抗日戰爭爆發後,覺民學社排演了許多鼓勵人民積極抗戰,反對賣國投降的愛國主義現代戲。如反映抗法鬥爭的《宮錦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義和團》,歌頌女革命家秋瑾的《秋風秋雨》以及《商人救國》《家庭痛史》《因果鑒》等,效果很好。特別是反映寧夏當地鄉俗風情的《搶香包》、《金手錶》《鴉片恨》等都很有地方特色,很受民眾歡迎。更值得稱道的是在馬鴻逵的眼皮底下,覺民學社公演宣傳抗日的進步戲,從未演過反共的戲。
舊社會寧夏政治黑暗、經濟蕭條、文化落後、交通閉塞,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主要是看戲。覺民學社不是寧夏唯一的戲劇班社,但她是寧夏最有名氣和優勢的劇社。憑藉眾多的劇目,著名的演員,固定的劇場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天天不間斷,月月不重戲而占據了寧夏的戲劇市場,贏得了寧夏觀眾的喜愛。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後,十九兵團接管了覺民學社,司令員楊得志還到社裡來過。不久三邊文工團與覺民學社合併,成立了寧夏人民劇院。院長陳杰,副院長康正中,黨支部書記兼協理員劉萬仁。著名演員楊覺民、李振民、李德民、蓆子才、龔乃中分別任股、隊長。昔日人稱“下九流”的“戲子”,而今成了人們羨慕的文藝工作者,政治上徹底翻了身。雖然是供給制,大家生活都很艱苦,但思想情緒樂觀穩定。為慰勞解放軍解放寧夏,劇院組織了演出活動。先後演出了《徐州革命》《臥薪嘗膽》《魚腹山》《拳打鎮關西》,都很受部隊官兵的歡迎。當時十九兵團政治部主任、寧夏省第一任人民政府主席潘自力也到場看了演出。
1950年4月18日,寧夏省人民政府決定人民劇院和人民電影院編入寧夏文工團,並把戲箱查收封存。從劇院只挑了18名演員,其餘人無事可乾。這實際上等於劇院撤銷、人員失業,造成了有的人打羊毛、拈麻繩,有的人錐鞋、擺地攤,還有的人到外縣去搭班子,唱皮影子。面對這種局面,他們選派代表找政府也無結果。5月3日,他們見了來銀川的彭德懷司令員,在彭總的關懷指示下,在原覺民學社基礎上成立了銀川劇社。楊覺民任社長,李振民任副社長,上級派來的周占元任協理員。並把戲箱也退還了,在原覺民學社恢復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