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明妙行菩薩

覺明妙行菩薩,是以覺妙妙覺,覺明妙心,起無量妙行,度諸眾生的西方極樂世界大菩薩。 此菩薩初次顯化於明末時蘇州的一次扶乩中。後來,菩薩教扶乩者以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法門,並長期指導其修持。弟子將其言論記載成書,即《西方確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覺明妙行菩薩
  • 來源:《西方確指》
  • :微妙難思
  • 宗教:佛教
名號法義,來源,法義,因地修行,顯化因緣,開示正法,菩薩法語,月偈,光闡淨土偈,修行方法,祖師大德印可,

名號法義

來源

《西方確指》載,覺明妙行菩薩說:“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覺心,照明一切諸所有剎土,眾生所同具足。即以覺妙妙覺,覺明妙心,起無量妙行,度諸眾生。是故阿彌陀佛,印我名號,號曰‘覺明妙行’。”

法義

“妙”就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意思,超越凡夫境界的那種奇妙的、不二的叫“妙”;“湛”,就是清淨。妙湛總持,首楞嚴三昧講妙湛總持——這個本覺之心。這個菩薩說證到了妙湛覺心,就是證到了本覺的理性。用淨土法門的話來說,就是證到了無量壽。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的那個寂滅,又指稱為妙湛覺心。當涅槃的這種常、這種壽的體性證得之後,自然就會顯發它的光明。從體啟用的光明就“照明”,就是無量光,能夠照明十方一切所有的剎土。所以覺明妙行菩薩講這個話,實際也就證到了無量壽、無量光的這個德能。可以說他是等覺菩薩。同時他說,這些妙湛覺心照明剎土的功能作用——這種體用,是一切眾生所同具足的。就是我們這些眾生、與會的八個人,都具足這樣覺心和照明的功能。也就是覺明妙行菩薩證到了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體性。
“覺妙妙覺”——本覺成為奇妙,就用這樣的一個表述方法。這個本覺的體性,是透明的。他就能夠由這個顯發妙用,生起無量的妙行,這個妙行也就是無作妙用。他就到他方世界行菩薩道。不要作意,不要“我想做什麼”,而是由於眾生有根機一感,他馬上就應。這種“應”的過程是無心的,是不作意的。他以無著的妙行,來廣度一切苦難的眾生,他證到了這樣的一個境界。“阿彌陀佛就印我的名號叫覺明妙行。”“覺明”是他自利的一方面——自證的境界,本覺之明顯發出來了。利他,又有大慈悲心,化度眾生的菩薩行就叫“妙行”。由自覺覺他的功能作用建立他的名號。

因地修行

《西方卻指》記載,覺明妙行菩薩說:“我昔於晉明帝時,受貧子身。為貧苦故,乃發大願云:
我以宿業,受此苦報,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終不退息。
誓已,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滿十方界。我於佛前,親蒙授記。後,年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隨方顯化。”
覺明妙行菩薩,在東晉明帝的時候,出身在貧苦人家。因為貧窮困苦的原因,於是發出大願說:我由於往昔的業債,受到了這樣痛苦的果報。如果我今天,不能夠見到阿彌陀佛,往生到西方極樂國土,成就一切功德的話,縱然捨棄我的生命,也終究不會退縮停息。發完這一誓願,菩薩在七日七夜中,一心一意憶念阿彌陀佛,於是心得開解,見到了阿彌陀佛,佛的相好光明,遍滿十方世界。在阿彌陀佛的面前,親身得到了授記。後來,活到了七十五歲坐化,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而後,因為度化眾生的悲願很重,就秉承願力再次來到娑婆世界,在各地顯化。

顯化因緣

覺明妙行菩薩與扶乩者八人有宿世因緣。
在梁武帝天監六年時,菩薩的顯化身在北魏之東都淨因寺出家,成為一個大比丘僧。由於躲避戰亂的緣由,住在雞鳴山麓。那時候有八個人,跟著他修學,不久後因為戰亂失散。過了兩年,菩薩在武林天竺圓寂。
後來又有一世,菩薩顯化在唐僖宗的時候,作為清河獻王長子,也放棄地位出家了。跟隨他修學念佛法門的八個弟子正是前世失散的弟子。
此後又過去八百多年,這八名弟子仍然漂泊沉淪在生死苦海中,沒有得到解脫。那八名弟子正是此時的八名扶乩者。菩薩為了使此八人快速成就往生大事,得到解脫,就在他們扶乩的時候顯化,為他們重新闡發顯明所修的念佛法門。

開示正法

明末清初,這八個人扶乩請仙過來,這些人要求煉丹術——長生不老之術,身體要健康,想了解禍福吉凶,乩仙答的都很準。慢慢產生信心之後,忽然這個乩壇上的仙就勸他們念佛。這些人就問:“念佛是好的修行嗎。”回答:“是好的修行——最好的修行。”“那怎么念呢。”讓他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八個人就聽從了,乩壇上的這位菩薩就為他們詳細地開示念佛法門,讓他們捨去原來修行的道法、道術,求生極樂世界。

菩薩法語

月偈

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
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

光闡淨土偈

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議,
以非思議故,無能盡宣說。
牟尼大慈父,悲憫眾生者,
說所不能說,導彼今後世。
更以異方便,顯示安樂剎,
令發願往生,橫截諸惡趣。
由佛阿彌陀,大願攝群品,
聞名能受持,決定生無惑。
若有大力人,專念心常一,
成就深三昧,現前亦見佛。
今我如佛教,將開化導門,
念爾等迷倒,確指正修路。
是非弱小緣,應具難遭想,
西方萬億程,一念信即是。”

修行方法

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著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與佛法身,非一非異,不可分別。
如是念者,無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
念佛不能一心者,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合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
偈曰: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念佛預先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切,稱於阿彌陀佛。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久久不失,則入憶念三昧。
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投,根境易熟。室中只供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餘物件,庭中亦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更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矣。
修淨業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勤則不虛棄一時,又持名之法,必須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坐寶蓮花,登不退地。

祖師大德印可

覺明妙行菩薩讓無朽去三昧和尚處出家。這個無朽剛剛到三昧和尚處的時候,就說:“我要拜你為師,要出家。”那三昧和尚就問:“你怎么想到到我這兒出家。是誰叫你過來的。”他就把這個因緣說出來:“我在乩壇上,有位覺明妙行菩薩叫我過來。”這一說,三昧和尚是不相信的,說:“你這搞什麼名堂嘛。”這位無朽再把乩壇上所得到的覺明妙行菩薩的一個偈頌表達出來了。這個偈頌就是剛開始的時候,這八個人以為降壇的是一個仙人,就指月亮作為一個題目,來請這個仙人做個偈子。
“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一月”——一個月亮的光明,可以遍照無量的世界——“千世界”。這就代表菩薩的“本月”不動,月光遍照就是比喻他的分身。“分身無量”乾什麼?去照射那些迷惑顛倒的眾生,救度他們。雖然月光普照,但是要知道月光的本體跟月光無二無別,這是體、用無二。所以“不動莊嚴變化機”,在極樂世界他的報身不動,然而應眾生的根機來變化種種的形態,來度化眾生。大家要注意,這個偈子一說出來,三昧和尚相信了,因為這個偈子太符合佛菩薩救化眾生的那種悲智、那種善巧。
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大家讀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往生論》裡面談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二十九種:依報莊嚴的十七種,正報莊嚴分阿彌陀佛莊嚴的八種,還有極樂世界菩薩的四種功德莊嚴。其中四種功德莊嚴,第一個是不動應化。“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報身在本土不動,應眾生的根機來應化。這些菩薩在極樂世界轉無垢的法門——就是轉大乘的法門。這些佛菩薩們在極樂世界就像太陽。剛才講覺明妙行菩薩是用月亮作為比喻,《往生論》裡面是用日——太陽作為比喻。太陽的本體不動,然而它的日光能夠普照,表明他的變化機——化身。雖然化身到他方世界去,但是他的報身像須彌山一樣在極樂世界安立。“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這是同時應化。極樂世界菩薩能夠不前不後在“一時”——同時分身無量無邊,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三昧和尚是一個什麼樣的祖師。他是一個明白人,一看這個偈子符合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本懷,馬上就向西方頂禮。三昧和尚就給這個無朽剃度,讓他出家。
清代一位很有名的居士大德——彭紹升居士,對這本書(《西方確指》)也是推崇備至。這本書我們從它的時間段來看在明末,這裡講的“崇禎癸未五月二十八日”開始,到清代的“順治丁亥十月初二”,一共二十四回。崇禎癸未年是1643年,順治丁亥年是1647年,有四年零四個多月。就是他降壇做這種開示有四年四個月的時間,前後有二十四次,然後由弟子記錄下來。記錄下來開始還沒有成書,直到康熙己酉年就是1669年——相差了22年,這本書就開始刻板流通。到了彭紹升時,那是乾隆三十八年,彭紹升居士又再一次刻板流通。這本書在印光大師這裡也是得到了印證的,印祖也是認為覺明妙行菩薩就像王德煒乩壇上出現的哆哆菩薩一樣,是真實不虛的,是菩薩來應化、教化我們眾生的,是“菩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的一種教化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