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

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

《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是馮琳琳創作的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2月。

該書基於西方已有研究成果,採取多種方法對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即時性和延時性影響進行系列論證。在此基礎上,該書以自我決定理論中的基本心理需要理論和有機整合理論為理論指導,考察了親社會行為影響幸福感的中介機制和調節機制,包括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親社會動機的調節作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
  • 作者:馮琳琳
  • 類別:心理學著作
  • 字數:201千字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研究問題主要包括:第一,探討親社會行為影響幸福感的中介機制——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第二,探討親社會行為影響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及幸福感的調節機制——親社會動機的調節作用;第三,通過對行為實施者、接受者和旁觀者三者的幸福感體驗進行統合考察,探討親社會行為對三者幸福感的影響,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親社會動機的調節作用;第四,通過干預研究,探討親社會行為干預能否促進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第二章 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
第三章 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及親社會動機的調節作用
第四章 親社會行為對實施者、接受者和旁觀者幸福感的影響: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及親社會動機的調節作用
第五章 親社會行為干預對幸福感的促進作用
第六章 綜合討論

創作背景

當代研究者針對親社會行為和幸福感進行了一系列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然而該領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重要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首先,已有研究大多關注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相對忽視了親社會行為的結果變數,尤其是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其次,已有關於親社會行為影響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基於西方文化背景,對兩者間具體中介機制和調節機制的考察較為缺乏。再次,尚未有研究統合探討親社會行為對行為實施者、接受者和旁觀者三者幸福感的影響,有待研究從整體上理解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最後,已有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尚不能深入、細緻地揭示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及其中的中介機制和調節機制,有待研究採取多種方法進行系列論證。基於此,《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主要得到如下結論:(1)中國文化背景下親社會行為能夠對幸福感產生積極影響。(2)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具體而言,親社會行為有利於自主性需要、能力感需要和關係性需要的滿足,進而有利於幸福感水平的提升。(3)親社會動機在親社會行為對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及幸福感的影響中起調節作用。具體而言,自主動機的親社會行為有利於自主性需要和關係性需要的滿足,進而有利於幸福感水平的提升;而受控動機的親社會行為則不利於自主性需要的滿足,進而不利於幸福感水平的提升。(4)親社會行為不僅有利於實施者幸福感水平的提升,還有利於接受者和旁觀者幸福感水平的提升。對於實施者而言,相比低自主動機的親社會行為,高自主動機的親社會行為更有利於自主性需要和關係性需要的滿足,進而有利於幸福感水平的提升。對於接受者和旁觀者而言,相比低自主動機的親社會行為,高自主動機的親社會行為更有利於幸福感水平的提升。(5)親社會行為干預對幸福感具有促進作用,說明鼓勵人們做出親社會行為能夠起到提升幸福感的作用。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
2018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3482-2

作者簡介

馮琳琳,女,1989年生,山東淄博人,現任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主要研究領域有“社會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項。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