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關係表征的腦機制及其發展與跨文化差異研究

《親屬關係表征的腦機制及其發展與跨文化差異研究》是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由劉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親屬關係表征的腦機制及其發展與跨文化差異研究
  • 依託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 項目負責人:劉超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親屬關係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關係之一。親屬關係的表征與加工機制研究涉及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認知科學等多個學科的多層次交叉;而當前對親屬關係表征的腦機制研究更是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新熱點問題。本項目在傳統的從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角度研究親屬關係詞表征的基礎上,結合外顯和內隱加工的實驗範式,以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三種語言中文、英文和西班牙文的成人與兒童為研究對象,利用ERP、fMRI、fNIRS與行為學相結合的多種技術手段,試圖系統的研究並闡明親屬關係及其語義表征的神經機制以及兒童親屬概念習得和發展的規律,並建立起相應的認知與腦模型,從而為親屬關係表征的心理學和認識神經科學研究在生物學、社會學和法律學等方面的套用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手段。申請人系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與項目有關工作已發表在國際頂級刊物。項目實施依託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將在學術、隊伍、研究平台等方面提供有力保證

結題摘要

在自然界中,親屬關係是聯繫種族個體之間的最強紐帶。在人類社會中,親屬關係也往往是人與人之間最緊密的聯繫紐帶,是個人社會關係的最基礎組成部分。研究親屬關係的表征和加工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以往的研究多局限在行為層面,國際上關於親屬關係的認知神經科學也多集中在親屬關係與其他社會關係的異同比較上。 不同於此,我們採用多種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和多種認知心理學實驗設計相結合的方法,從跨文化比較和性別差異兩個獨特的角度研究了親屬關係表征的腦機制。採用獨創的實驗範式,我們的研究發現由於中文親屬關係詞的精確表達特性,中文被試和英文被試相比在判斷較複雜的親屬關係時,需要更多的工作記憶,注意和距離表征加工,表現在更強的額葉與頂葉活動和功能連線上。而男性的確相較於女性在兒童面部相似性檢測中有優勢,表現為不同腦區的事件相關腦電位的不同成分。這些結果直接支持了男性進化出對面部相似性線索更敏感,因此支持了父親不確定性假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