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恐懼症

婚姻,常常讓人想到“逃離”。親密,也會患上恐懼的症候。當他的擁抱向你襲來,有多少女人的心正瑟瑟發抖?不少男女在戀愛或結婚多年後,會開始排斥對方的身體。“想到與她發生親密關係,我就渾身的不自在。”“只要跟他有身體上的接觸,我會有種發自內心的排斥感。”“平常任何事都可以和平共處,只要不存在肌膚接觸。”明明是共枕多年的伴侶,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緣何?這叫做“親密恐懼症”。

產生原因,相關研究,專家分析,專家建議,如何克服親密恐懼症,危害,

產生原因

時間造成的愛情冷感。當激情不再,那些為愛而性的男女,不再有敷衍的耐心。時間令愛情過度成親情。一個男人女人,在長久的婚姻生活中,很容易對對方產生一種類似父母兄妹之愛的感情,一旦這種親情取代了愛情,再做“那種事”,會有負罪感,造成精神壓力。不論換幾個伴侶,都會從陌生走向熟悉。既然迴避不了,只有盡力去克服自己的心魔。要懂得經常不斷的回憶和訴說當年的蜜戀時光;要儘量克服自己去仔細關注自我細節的感受;要讓生活中時刻充滿變化,衣食住行嘗試不同的刺激。當小夫妻變成了老夫妻,你該想的是:雖然年齡婚齡不可逆轉,能力範圍之內,能做些什麼常換常新的事?

相關研究

而所有患有“親密恐懼症”的人,往往都會藉由著“出軌”這個渠道,去滿足自己對愛情的要求。
如果再進一步細究,會發現,那些患有“親密恐懼症”的男女,其父母的婚姻往往也遭遇過同樣的不幸。換言之,他們對婚姻生活缺乏信心,對獲得未來伴侶長久不變的愛沒有必勝的把握。他們的這種親密恐懼,其實是害怕受到伴侶背叛的一種表現,他們害怕付出後得不到等值的回報,於是,就先行背叛,以達到心態上的平衡。有時候,外遇也是一個人在尋求感情空間,是一種情緒發泄。

專家分析

按照現代心理動力學的理論,人們總是會根據早期客體關係的體驗,尋找在現實生活中符合的人和事。換句話說,當事人難以建立親密關係很有可能與其早期依戀關係的模式有關,根據研究,依戀關係的模式有三種:
第一種叫安全型關係。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關心、負責。體驗到這種依戀的嬰兒知道媽媽的負責和親切,甚至媽媽不在時也這樣想。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第二種叫焦慮—矛盾型關係。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嬰兒在媽媽離開後很焦慮,一分離就大哭。別的大人不易讓他們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第三種叫迴避型關係。這種關係中的媽媽對孩子也不很負責,孩子則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也不特別高興。
值得注意的是,依戀關係中的“媽媽”指的是個體早期的重要關係人,不總是代表真正的媽媽,另外,依戀關係的劃分不是絕對的,也存在不少的混合型。

專家建議

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中,如果一味壓抑自身需求將使得艱難建立的親密關係徒有其表,無法滿足自己的溝通需要。另一方面,親密關係的對方最終會察覺這種所謂的“迎合”,而感覺到一種“不真實感”,甚至認為是一種欺騙,因為這種對自我的忽視使對方也喪失了親密的“主體”,所以應該勇敢地表達自己,自然會吸引那些真正的志趣相投的人發展健康的親密關係。
另外,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可能是一個人幼年遭遇過被自己的親人拒絕的痛苦,他的潛意識當中會產生對親密關係的懼怕,為了避免遭遇被拒絕,他們可能採取疏離或拒絕與對方發展過於親密的關係等方式以使自己獲得安全感。
當事人可以加強自我覺察,或嘗試尋找心理動力取向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自我成長,了解自己這一行為模式的背後原因。

如何克服親密恐懼症

首先要懂得愛自己。愛是自尊和自信的來源,而這兩個因素直接影響著一個人是否有健全的人格。一旦擁有健全的人格,還有什麼心理障礙不能克服呢?
其次要了解自己。只有對自我的認識比較清晰,知道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缺點,並且擁有自己的快樂的人,才可以讓生活在身邊的人感到愉快。如果自己對自己還不接納,內心還有很多的痛苦和煩惱,又怎樣走出陰影呢讓自己快樂,也讓身邊的人快樂呢。
最後,溝通也是克服親密恐懼症的一個好方法。開誠布公地說出你的真實想法,讓對方更了解你,乘此機會你也可以多了解對方,更重要的是能一起克服這一心理障礙。 

危害

1、工作效率下降
恐懼症患者的擔憂可能僅僅集中於個別症狀,如心慌或感覺要暈倒,也常伴有繼發性恐懼,如害怕自我失控、會死或會發瘋。明知別人在同樣情境不會感到危險或威脅,但不能減輕其焦慮。患者只要構想進入恐怖處境,就會產生預期性焦慮,導致留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下降,學習效率降低,從而影響人的工作狀態,甚至產生自卑情緒。 >>想了解導致恐懼症的原因是什麼嗎?
2、降低機體免疫力
恐懼症發病時,常會出現頭痛,頭暈,心煩,恐慌等症狀表現,有時還會伴有噁心,嘔吐等。這種長期的精神不穩定會降低機體的免疫力,內分泌失調,輕易導致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上升,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腸疾病等。
3、加重精神疾病
恐怖發作時往往伴有明顯的植物神經症狀。當事人極力迴避所害怕的處境,恐懼反應與引起恐懼的對象極不相當,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過分的、不應該的或不公道的,但並不能防止恐怖發作。例如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患者就會出現緊張和害怕感,不敢與人交談,甚至對視。
恐懼症是潛藏在心裡的魔鬼,趁你不注意的時候就偷偷上場,總能讓你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之情。我們常常說要戰勝自己,就是要戰勝這隻住在人們心裡的恐懼症魔鬼,要想戰勝魔鬼,就需要靜神定恐劑的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