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規律斷層
- 外文名:strike fault
- 學科:工程地質學
- 方向:層理方向、重力方向
- 層面形狀:剪下結構面
- 缺點:抗剪強度很低、水易軟化
簡介,斷層,斷層內部結構特徵,斷層發育階段,
簡介
隧道圍岩穩定性是隧道開挖過程中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圍岩一旦失穩,造成隧道塌方, 會給施工帶來很大的損失。斷層是隧道開挖過程中最常見的不良地質現象,有斷層分布的區段是隧道圍岩最不穩定的區段之一,斷層及其破碎帶又是岩溶發育地區溶洞水、地下暗河和岩溶淤泥帶等岩溶水的最主要發育場所 ;封閉條件好的斷層及其破碎帶,也是煤系地層中高壓、高量瓦斯的主要聚集空間。規律斷層是指沿重力或層理方向形成的斷層,一般稱為正斷層或順層斷層。正斷層岩石破碎不太強烈,角礫岩多帶稜角,糜棱岩不發育,沒有顯示強烈擠壓特點的複雜小褶皺。主要發育於構造變動輕微地區、褶皺帶的覆蓋層和活化褶皺帶。而在構造變動強烈的地區,正斷層則作為其他構造的伴生派生構造出現,占次要地位。
斷層
岩層或岩體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面兩側岩塊發生明顯位移的構造。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常常構成一定地區的構造格架,區域性的大斷層不僅控制或影響區域地質的結構和發展,而且以其為背景形成區域成礦帶;礦區內的斷層,有的控制著礦床分布、礦體的形態產狀和礦石品位的貧富,有的則對礦體起破壞作用,使礦床開採複雜化。對斷層的調查、觀察、測定其產狀要素、確定其類型、分析它與成礦的關係,對指導開採十分重要。
斷層要素:指斷層的幾何要素,包括斷層面、斷層線、斷盤、滑距、斷距等。(1)斷層面:即岩層或岩體的破裂和錯位面,其產出狀態由該面的走向、傾向、傾角確定。(2)斷層線:指斷層面與地面的交線,即斷層在地表的出露線。(3)斷盤:指斷層面兩側的岩塊。斷層面傾斜時,面的上側岩塊叫上盤;下側岩塊稱下盤;斷層面垂直時,則兩盤以方位命名,如東盤、西盤、南盤、北盤等。(4)滑距:指斷層面上同一地質現象點錯斷後的實際距離稱總滑距;總滑距在斷層面走向線上的分量叫走向滑距;總滑距在斷層面傾斜線上的分量為傾斜滑距;總滑距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長度稱水平滑距。(5)斷距:斷層面上對應層之間的垂直斷距;對應層間的水平距離稱水平斷距。
斷層的工程地質性質:①逆斷層面呈舒緩波狀,有時有鏡面,擠壓面常集中出現構成擠壓帶,斷層面礦物定向排列,抗剪強度低,常具有隔水性能。②正斷層面粗糙,有時呈鋸齒狀,抗剪強度較逆斷層高,透水排水性能好,常為地下水的通道,在石灰岩地區容易沿其形成喀斯特洞穴。③平移斷層面平直光滑,有鏡面,產狀穩定,傾角一般較陡,延伸長,在平面上常成X形分布,抗剪強度亦較低。
斷層內部結構特徵
國內外學者通過大量野外觀察發現,斷距大於幾米的斷層一般伴隨某些構造(節理、變形條帶、滑移面、斷層泥和角礫岩等),具有複雜的內部結構。岩層受構造應力的作用,沿應力集中帶產生了一系列不同規模的密集破裂面,繼而形成斷層。兩盤岩層的相對運動,使該帶岩石受到揉皺、擠壓而變成獨立的岩層單位。一般將兩盤之間變形強烈的地質體稱為斷裂帶。Caine 等在研究斷層對流體的導、 阻水等水文地質特徵時,提出了斷裂帶內部結構的3 分模式:①斷層核:包括斷層滑動面以及斷層角礫岩、碎裂岩和斷層泥等斷層岩充填部分;②破裂帶:斷層核外側斷層從屬構造,如次級斷層、裂隙、斷層褶皺發育帶等;③圍岩:破裂帶外側的正常岩層,性質基本不變。國內多從套用角度,將斷裂帶劃分出破碎帶、誘導裂縫帶和圍岩 3 部分基本上與Caine 提出的斷層核、破裂帶和圍岩相對應。破碎帶包括斷層岩和內部伴生的小斷層、裂隙以及小褶皺。破碎頻寬度與斷距存在 1∶10~1∶100 的關係,通常斷層破碎頻寬度很窄,小斷層僅有2~3 cm寬,大的斷層10 ~20 m 寬。儘管寬度普遍較窄,破碎帶卻吸收了斷層的大部分變形,在構造強烈活動時,還產生斷層泥和構造透鏡體, 這些斷層岩通常被內部伴生的裂縫截切,並與後者大角度相交。誘導裂縫帶發育的規模比破碎帶大得多,寬度為數百米,變形程度卻相對要低, 岩層多被裂隙化。破碎帶中常見的變形岩石有以下幾種:斷層角礫岩、碎裂岩、糜棱岩,還有斷層泥和斷層玻化岩等,統稱為斷層岩。對斷層岩的命名和分類已有多種方案,普遍接受的方案是把斷層作用及斷層產物區分為脆性的和韌性的2種:前者包括斷層角礫岩、碎裂岩和斷層泥,後者主要是糜棱岩類。在地殼深部發育韌性剪下帶,但在淺層次或地表總是表現為脆性剪下帶, 斷層玻化岩不大常見, 數量也比較少。①斷層角礫岩:在斷層形成過程中,原岩遭受相對擠壓、引張或錯動成角礫狀,被破碎細屑充填膠結或有部分外來物質膠結的岩石,角礫有時呈被壓扁或磨圓狀產出。一般認為,可識別的角礫碎屑含量大於 30% 的稱為斷層角礫岩,角礫碎屑含量小於30%的則稱為斷層泥。②碎裂岩:原岩岩塊在斷層摩擦作用下,發生裂隙化和塊體旋轉作用,形成粒徑較大的碎斑(岩粒和碎粒)和粒徑細小的基質(岩粉),通常具有特殊的碎斑狀結構。碎裂岩形成後,可具有膠結特性,也可能仍為鬆散結構,取決於圍岩壓力等條件,在高圍壓地層中,膠結的碎裂岩可形成流體運移的良好屏障。③斷層泥:斷層泥形成過程比較複雜,大致過程是,在斷層作用的反覆壓碎和研磨下,岩石被粉碎成岩屑和岩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部分物質形成粘土礦物。斷層泥一般由粘土礦物(蒙脫石、高嶺土、伊利石和綠泥石等)和岩屑及少量碎粒組成。巨觀上斷層泥一般呈脈狀、 帶狀沿斷層面產出,寬度從幾厘米到數十米不等,斷層泥作為軟弱夾層對地質體的強度有明顯的影響。在構造應力場作用下,往往產生一系列與斷層平行的剪破裂,形成的誘導裂縫與斷層是同一應力場下的產物,只是規模大小不同而已。誘導裂縫的分布不僅受次級構造應力場影響, 還與岩石的力學性質有關, 裂縫發育的方位取決於岩石的力學性質和斷層的活動規模。誘導裂縫在斷層中央部位最大, 在斷層末端應力釋放區、斷層的交叉、分枝及彎曲的外凸部位是應力相對集中區,往往形成複雜的裂縫系統, 並且由於斷層內部結構的不對稱,通常斷層上盤裂縫密度高、寬度大, 下盤裂縫密度小或不發育。斷層兩盤地層岩性也影響斷層結構, 砂岩、 灰岩等脆性地層中, 發育的斷層常由斷層岩和伴生裂縫 2個部分組成,泥岩、鹽岩等塑性地層中斷層表現為幾條充填斷層泥大裂縫的組合,誘導裂縫帶不發育。對於同沉積斷層而言,淺部斷距小、沉積物未固結成岩,深部斷距大、沉積物成岩作用強,斷距隨深度變化這一差異造成同沉積斷層內部結構的垂向差異,自淺至深表現為“裂縫帶→裂縫帶與主裂縫的組合→上、下誘導裂縫帶與滑動破碎帶的組合”的漸變過程。
斷層發育階段
斷層發育的 3 個階段:
階段1:初始發育階段。斷距較小,沉積和成岩作用控制的垂直各向異性產生順層間斷面, 斷層垂向具分段特點,泥岩層中發育大量的向下變形的張性緩衝區(Releasing dip relay),泥岩層厚度越大,緩衝區越寬。
階段2:過渡形變階段。斷層沿間斷面剪下,產生次生裂縫或與順斷層滑動的斜裂紋。斷層形成時伴生的微小裂縫具有定向性, 其方位與 Riedel 剪下一致,在富泥地層中,斷距增大形成泥岩塗抹的機率很高。
階段3:斷層形成階段。隨著斷距的進一步增大,斷層下降盤的泥岩源層變形,可能使塗抹的泥岩層厚度變薄,從而失去連續性。岩石塊狀發生破裂、旋轉,破碎的塊體沿斷層向下混雜。斷裂帶由構造變形拉長的斷層核和兩側的破壞區域複合組成。斷層發育階段的識別是研究斷層封閉性評價的基礎,通常用泥質源岩層厚度和斷距的比值來區分不同階段:斷層在初始—過渡階段,斷距為60~80 m時, 泥岩層厚度與斷距比值0.007;在斷層形成階段,斷距為 600 m 時 這一比值約為0.0009。泥岩塗抹層在斷層發育時已形成,後期厚度不再增加。在斷層位移較小時,塗抹的泥岩能保持連續,隨著斷距的增大,泥質沿斷層分布變分散、塗抹厚度逐漸減少,至這一距離約為泥質源岩層厚度的6~8 倍時,單個或互層的塗抹層將存在缺口,出現封閉上的泄漏點,可以推測,泄漏點與SGR、SSF等比值上的臨界值具有對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