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南軒賦

《見南軒賦》是明代詩人李東陽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先以作者對陶淵明仰慕引出陶淵明的形象和志趣,接著寫作者對高士的崇敬,最後以道家的思想來表現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懷。全賦詞句流利,意境優美,寄寓了作者嚮往隱逸超脫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見南軒賦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賦
  • 作者:李東陽
  • 作品出處:《李東陽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見南軒賦
若有人分衡門之下、蘭渚之濱1,體貌質野2,意象清真。植叢菊兮十株,撫孤桐兮五弦3。朝詠“結廬”詩4,暮誦“歸來”篇5。蓋慕陶靖節之為人也6,遺世絕俗,自稱為葛天氏之民7。爾其傲睨江湖8,透迤岡阪9。倚秋旻而長嘯10,驚落景之方短11。藜杖紆徐其卻立12,芒屩逍遙其未返13。登西丘而左顧,涉東皋而右盼。時宿留以延佇14,忽南山之在眼。澹秋色兮將夕,思美人兮何極15!瞻孤雲兮歸來,與飛鳥兮俱息。慨歲華之遲暮16,及草木之蕭瑟。寄緬懷於太古17,聊一感於山色。方其嶄岩㟙崿18,如斗如卻19;弛張廓翕20,如揖如拱。飄揚兮如驟21,偃蹇兮如立22。倏斂藏兮既定23,渺不知其所入。
當予之始遇也,倀倀皇皇24,心志交馳。四顧傍徨,不暇走趨。俯仰之間,萬景畢露。披襟一笑,傾蓋如故25。神之既交,窅窅冥冥26。一塵不乾27,彼此志形。太虛寥寥28,何物非假?隨所寓托,物無不可。蓋於是不知山之為山,我之為我也。
夫物有化機29,相為終始。情感氣應,誰之所使?出於自然,乃見真爾。錦彩之炫爛30,適足以瞽吾之目31;笙簧之聒雜32,適足似聵吾之耳33。故達人之放浪34,獨鐘情于山水。而樂水者之動盪,又不如樂山者之靜而止也。
嗚呼!南山之閒閒兮,繁我之樂不可以言傳35。南山之默默兮,繁我之樂不可以意識。彼逆旅之相遭36,豈茫茫其求索!惟物我之無間,始忘情於聲色。盍反觀乎吾身37?決天地之充塞。彼南山兮何事?僅乃胸中之一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衡門:橫木為門。言其簡陋。常用來指隱者之居。《國風·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蘭渚:生長蘭草的沙洲(水中小塊陸地)。
  2. 質野:淳厚樸素。
  3. 孤桐:琴的代稱。《尚書·禹貢》:“嶧陽孤桐。”嶧陽孤桐曾被製成良琴,故後世就將“孤桐”作為琴的代稱。
  4. “結廬”詩:指陶淵明《飲酒二十首》之一首。首二句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5. “歸來”篇:指陶淵明的、《歸去來辭》。
  6. 陶靖節:東晉陶潛字淵明,又字元亮,曾為彭澤令,簡傲不事上官,曰:“吾安能為五斗米折腰!”遂解印去,作《歸去來辭》以明其志。後世謚曰“靖節”。
  7. 葛天氏之民:葛天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部落酋長),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古人認為是理想中的自然、淳樸之世,故多願為葛天氏之民。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就自稱為“葛天氏之民”。
  8. 傲睨(nì):傲視。睨,斜眼看。
  9. 逶迤(wēi yí):從容自得的樣子。岡阪:山丘與山坡。
  10. 秋旻(mín):秋季的天空。
  11. 落景:落日的光輝。
  12. 藜(lí)杖:用藜的老莖製成的手杖。紆(yū)徐:從容寬緩的樣子。
  13. 芒屩(jué):草鞋。
  14. 宿留:久久停留。延佇:長時間地站立。
  15. 美人:古代詩文中常用以指賢能的人或有才華的人。何極:無盡止。
  16. 歲華:歲月,年華。遲暮:比喻人的晚年。
  17. 緬(miǎn)懷:追想以往的事情。太古:上古。
  18. 嶄(chán)岩:山高而險峻的樣子。㟙崿(zé è):山崖高峻的樣子。
  19. 卻:退。
  20. 廓翕(kuò xī):開合。
  21. 驟:疾速賓士。
  22. 偃蹇(yǎn jiǎn):高聳。
  23. 倏(shū):疾速。斂藏:隱藏。
  24. 倀(chāng)倀皇皇:匆忙無所適從。
  25. 傾蓋如故:初交即一見如老友,關係融洽。蓋,車蓋。行遂相遇,停車共語,則車蓋接近。《史記·鄒陽傳》:“諺曰:‘……傾蓋如故。’”
  26. 窅(yǎo)窅冥冥:深遠隱晦的狀態。
  27. 乾(gān):乾犯,沾染。
  28. 寥寥:高遠遼闊的樣子。
  29. 化機:事物變化的奧妙。
  30. 炫爛:光彩閃耀。
  31. 瞽(gǔ):瞎眼。這裡作動詞用。
  32. 笙簧(shēng huáng):兩種樂器名。聒雜:喧擾嘈雜。
  33. 聵(kuì):耳聾。這裡做動詞用。
  34. 達人:心懷寬廣的人。放浪:放任無拘。
  35. 繁:語助詞,無實際意義。
  36. 逆旅:旅館。遭:遇。
  37. 盍(hé):何不,為什麼不。

白話譯文

好像有人在用橫木或竹條綁紮成的門下、生長蘭草的沙洲邊,他體態容貌淳厚質樸,神態純潔質樸。種植有十株的叢菊,撫摸五弦琴。日夜吟詠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中的一首和《歸去來兮辭》。可能是仰慕陶淵明的為人處世,避世隱居,隔絕世俗,自稱為“葛天氏民”。以至於傲視江和湖,從容面對山丘與山坡。靠著秋季的天空大聲呼叫,驚得落日的光輝正變短。拄著用藜的老莖製成的手杖從容寬緩地後退站立,穿著草鞋徜徉沒有歸來。登上西丘、東皋後左顧右盼。不時停下來長時間地站立,忽然南山出現在眼前。秋色寧靜啊將要到晚上,思念賢人啊哪裡是盡頭。仰望孤雲的歸來,與飛鳥同時休息。慨嘆已是遲年華,像是草木蕭瑟一樣。將緬懷寄託於太古,姑且對山色抒發一時的感慨。當它高而險峻時,像爭鬥,又像退卻;當它開開合合時,像作揖,又像抱拳。如疾速賓士般飄揚,如站立般高聳。疾速隱藏之後,渺渺茫茫,不知道它進到了哪裡。
當我剛開始遇到它時,我匆忙得無所適從,心神不安。猶豫不決地四處觀望,無暇奔走。一俯一仰之間,萬種景像全都顯露出來。敞開衣襟後置之一笑,初交卻一見如故。精神相交後,深遠隱晦。一絲塵埃都不沾染,彼此互相記住形態。天空高遠遼闊,什麼東西不是假的?隨心寄託,沒有什麼事物是不行的。可能因此而不知道山是山和我是我。
事物有變化的奧妙,互為始終。情緒感觸而精神呼應,是誰使得的?從自然中所出,才看得真切。華美絲織品的光彩閃耀,恰好足以使我的眼睛變瞎;笙和簧的喧擾嘈雜,恰好足以使我的耳朵變聾。所以心懷寬廣的人放任無拘時,只對山水鐘情。而愛好水的人的漂泊,又比不上愛好山的人的停止不動。
唉!南山從容自得,我的歡樂不能用言語傳達。南山默默不語,我的歡樂不能用感覺辨別。那在旅館的相遇,豈是在茫茫中的尋找!只是物與我沒有隔閡,開始忘掉對淫聲與女色的感情。為什麼不反省自身?破開天地的堵塞。那南山是什麼?僅僅是心中諸多事物之一。

創作背景

此賦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正處事業的頂峰,但令作者感到困擾的是,為官在伍,讓他看清了朝廷官員的勾心鬥角,為了個人私利,人人用心險惡。在如此境況下,作者惟有作文章來排解心中的苦悶,抒發自己的情操。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賦表現出了深沉的悲觀避世思想,只因明代中期,政治上層權力鬥爭極為激烈,而李東陽身處高位,被捲入了一次次的政治鬥爭之中,“高處不勝寒”,他的思想也極為苦悶和抑鬱。然而此賦只是作者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而作,他並不願真的遠遊隱遁,故作者說南山“僅乃胸中之一物”。
此賦第一段主要以陶淵明的形象和志趣為中心,熱情讚美其“遺世絕俗”的精神品格,寄寓了作者嚮往隱逸生活、超脫現實的思想。第二段寫作者對高士的崇敬之情。三、四兩段用道家的思想來表現作者的高情逸致,表現了對塵世生活的厭倦之情。“錦彩之炫爛,適足以瞽吾之目;笙簧之聒雜,適足以聵吾之耳。”這正是老子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的厭棄感官享受的思想,而作者追求寄情山水的高潔情懷,孔子嘗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之樂才是人生真樂。
全賦詞句流利,意境優美,讀之令人神往,特別是對南山之景與隱士之高情逸致的描寫,尤為成功,寄寓了作者嚮往隱逸超脫的思想。

名家點評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冉耀斌:這是一篇抒情小賦,作者著意塑造了一個遺世獨立、寄情山水、不與世浮沉的隱士形象。(《歷代賦評註》)

作者簡介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祖籍茶陵(今屬湖南),生長於北京。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少師、華蓋殿大學士。位高望重,富才學,執掌文壇數十年,且喜獎掖後進,形成“茶陵派”。其詩文未完全擺脫台閣體影響,多歌功頌德、應酬唱和之作,少數詩篇能反映民生疾苦,抒發個人的真情實感。詩風雄渾剛健。與台閣體又有所不同。著作有《懷麓堂稿》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