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中草藥材)

覆盆子(中草藥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覆盆子,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華東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乾燥果實。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西等地。具有益腎固精縮尿,養肝明目之功效。常用於遺精滑精,遺尿尿頻,陽痿早泄,目暗昏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覆盆子
  • 別稱:覆盆、烏藨子、小托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懸鉤子屬
  • :華東覆盆子
  • 分布區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西
  • 採收時間:夏初果實由綠變綠黃時採收
  • 用量:6~12g
  • 毒性:無毒
  • 貯藏:置乾燥處
附方,相關配伍,採集加工,植物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附方

入藥部位:乾燥果實。
性味:味甘、酸,性溫。
歸經:歸肝、腎、膀胱經。
功效:益腎固精縮尿,養肝明目。
主治:用於遺精滑精,遺尿尿頻,陽痿早泄,目暗昏花。
用法用量:6~12g。

相關配伍

1、添精補髓,疏利腎氣,不問下焦虛實寒熱,服之自能平秘。古今第一種子方:枸杞子八兩,菟絲子八兩(酒蒸,搗餅),五味子二兩(研碎),覆盆子四兩(酒洗,去目)。車前子二兩(揚淨),上藥,俱擇精新者,焙曬乾,共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九十丸,上床時五十丸,百沸湯或鹽湯送下,冬月用溫酒送下。(《攝生眾妙方》五子衍宗丸)
2、治陽事不起:覆盆子,酒浸,焙研為末,每旦酒服三錢。(《瀕湖集簡方》)

採集加工

夏初果實由綠變綠黃時採收,除去梗、葉,置沸水中略燙或略蒸,取出,乾燥。

植物特徵

藤狀灌木,高1.5-3米;枝細,具皮刺,無毛。單葉,近圓形,直徑4-9厘米,兩面僅沿葉脈有柔毛或幾無毛,基部心形,邊緣掌狀5深裂,稀3或7裂,裂片橢圓形或菱狀卵形,頂端漸尖,基部狹縮,頂生裂片與側生裂片近等長或稍長,具重鋸齒,有掌狀5脈;葉柄長2-4厘米,微具柔毛或無毛,疏生小皮刺;托葉線狀披針形。單花腋生,直徑2.5-4厘米;花梗長2-3.5(4)厘米,無毛;萼筒毛較稀或近無毛;萼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頂端具凸尖頭,外面密被短柔毛;花瓣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白色,頂端圓鈍,長1-1.5厘米,寬0.7-1.2厘米;雄蕊多數,花絲寬扁;雌蕊多數,具柔毛。果實近球形,紅色,直徑1.5-2厘米,密被灰白色柔毛;核有皺紋。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西。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在山坡、路邊陽處或陰處灌木叢中常見。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為聚合果,由多數小核果聚合而成,呈圓錐形或扁圓錐形,高0.6~1.3cm,直徑0.5~1.2cm。表面黃綠色或淡棕色,頂端鈍圓,基部中心凹入。宿萼棕褐色,下有果梗痕。小果易剝落,每個小果呈半月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茸毛,兩側有明顯的網紋,腹部有突起的稜線。體輕,質硬。氣微,味微酸澀。

相關論述

1、《本草通玄》:“覆盆子,甘平入腎,起陽治痿,固精攝溺,強腎而無燥熱之偏,固精而無疑澀之害,金玉之品也。”
2、《本草正義》:“覆盆子為滋養真陰之藥,味帶微酸,能收攝耗散之陰氣而生精液,故寇宗奭謂益腎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器,語雖附會,尚為有理。《本經》主安五臟,髒者陰也。凡子皆堅實,多能補中,況有酸收之力,自能補五臟之陰而益精氣。凡子皆重,多能益腎,而此又專入腎陰,能堅腎氣,強志倍力有子,皆補益腎陰之效也。《別錄》益氣輕身,令發不白,仍即《本經》之意。惟此專養陰,非以助陽,《本經》、《別錄》並未言溫,其以為微溫微熱者,皆後人臆測之辭,一似凡補腎者皆屬溫藥,不知腎陰腎陽,藥物各有專主,滋養真陰者,必非溫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