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大隈侯爵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覆大隈侯爵書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大隈侯爵閣下:
違離久矣。遠承不遺,過辱惠書,並承贈鷺足洋杖、磁竹洋杖、古磁茶瓶、刻漆煙盒四事。一紙之慰問殷勤,仰見恤難念舊;二杖之左提右挈,教以扶危定傾;茶瓶以潤其渴,重以古;煙盒以導其思,文以刻漆。隆情厚意,感甚拜登!伏聞過愛鄙人,遠承嘉譽,鄙人無似,何以克當?東海之浪滔滔,富士之峰渺渺,每念綠野之鈴茵,更思平泉之草木。天壽平格,白雲在霄,側身東望,我勞如何。乃電報飛傳,驚聞明公寢疾,時方居幽,難通電候。徘徊愛念,亟盼康復,即日問貴公使林權助君欲托電訊,乃聞電報無恙,喜慰無量!伏望珍攝玉體,以福東亞。謹泐書言謝,敬祝平安。
仆昔以國事出亡,曩在東京,辱國士之知,厚垂大庇。忽忽廿年,無以為報,每念慚感。而吾國遘難,內亂頻仍,朝市遷移,生民塗炭,六年五亂,國勢顛危。鄙人歸國以來,念之痛心!遠望墨西哥共和革命之喪亂如彼,近觀貴國行君主立憲之強盛如此,因推覽中南美民主國之歲歲爭亂如彼,歐洲英、意、荷、瑞、丹、那之虛君共和而盛樂如此。又近觀俄國革命,內亂如麻,豈徒疇昔盛強必不可復得,行將分裂,否亦勢同散沙、國非其國矣。仆自戊戌主持效貴國之君主立憲,暨於辛亥,主持效英之虛君共和。然貴國邇在比鄰,同文交通,又久寓貴國宇下,日讀貴國之書,故側望貴國之治至深,而思法貴國之心至切也。故向以民主之政,必不可行於中國,其亂狀之慘,不幸如仆之前言矣;即今國人鑒於久亂,亦多知悔禍矣。故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聯翩招邀,翹翹車乘,而仆不少就之,誠以仆將行救國之志,而非求權利故也。
仆以非君主立憲不可為治,而欲立君主,既無才望絕特之人可以服眾,假有才望,益增專制之害,將大背立憲之意矣。夫立憲之君主,所以愈於共和之民主者,蓋總統之選,必有才望,故以之行美總統制,則必恢復專制而行帝制,以之行法責任內閣制,則必至與總統爭權而釀大亂。若墨西哥九十年而五十六易總統,近者六年五易總統,至今尚五將爭立,死民如河沙,國會空虛。而近之吾國總統總理爭權,釀此經年之大亂,其成效也。
夫君主之立,以門第不以才望,以世襲不以選舉;故尊如天神,不負責任,自不與政府爭權,然後可以為憲法之治。貴國與歐洲諸小立憲國,其成效也。吾國今欲取門第世襲,而不取才望選舉,則非復辟,其將安之?且夫民國虐亂已極,人思前朝,若其故家世族,遺老舊臣,感念舊君,思立故主,人之情也。故年來復辟之論,遍滿人心,東報亦多載之。仆既受先帝之知,為救中國之故,因夫人心之順,故決行復辟之舉。以袁世凱之篡盜專政,故先倒之,然後可以收北軍而用之復辟也。張上將勛義勇冠時,乃心皇室。昔在癸丑三月,曾與之密聯諸鎮,欲複本朝,不幸事泄,中道而廢,此柏原君所夙知也。合三千之兵,敢行奪門之事,蓋以諸督同謀復辟,信誓旦旦,誤信太過,至茲敗績。仆於復辟實深主之,因茲獲罪,再被名捕。不圖去國廿年,還朝十日,遂再演戊戌之慘。嗚呼天乎!竊自慨嘆,不圖明公不棄而重收恤之也。
夫政治之變故,至深遠;而吾國民之知識,至幼稚。故與之言排滿革命、民主共和,則簡單而易知;與之言君主立憲、虛君共和,則極深而難識。吾國民不深知歐美之政體,泥於名而昧其實,幾若一稱共和,即不得再有君主也者。則如英何?幾若一有君主,則為復於專制也者。則如意、比、荷、瑞、丹、那、布、希、羅何?幾若一稱共和,即無憲法、無國會、無民意,雖專制亦樂之也者;幾若一號共和,則日聽少數武人專制而絕無民權,亦甘之也者,其如爹亞士、袁世凱何?一若既行民主共和,即不能改主君主,若類退化也者,即如英克林威爾後復立占士第二何?一若即立君主,不欲戴滿人,則若英人一迎威廉第三於荷,再迎佐治第一於德國之漢那話何?推其愚昧之由,蓋辛亥革命之前,舉國不知有共和之事;及辛亥革命之後,舉國不容人議共和之非,故至此愚蔽也。仆誠不忍,著《共和平議》一書大發明之。竊冀國民必有大明政體之一日,則國體變,然後國治可期。
隔海相望,猶於對宇,私心顒顒,將與公攜手而謀東亞之安焉。懷抱憤悶,適因公明教,敢吐其愚,惟公教誨而指揮之。敬拜下風,謹祝頤壽百福。康有為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