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馬國小

西馬國小

國小,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6-12歲為國小適齡兒童,現階段國小階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國小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字意 “國小”二字最早並不專指學校。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國小”,唐宋以後又稱“國小”為字學。讀書必先識字,掌握字形、字音、字義,學會使用。周朝兒童入學,首先學六甲六書(六甲指兒童練字用的筆畫較簡單的六組以甲起頭的乾支。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所以從前把“文字學”稱“國小”,“國小”之名即由此而得。 蓋國小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豈專引筆畫篆、繳繞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偽斯甚。 ——《國故論衡·國小概說》 國小,即中國的“傳統語言文字學”,必須有“傳統”二字,因為它不是指現代的語言文字學。通常說“國小”即文字、音韻、訓詁,這樣說是不甚合適的,因為國小的這“三門”原本是“渾然一體”的,文字、音韻、訓詁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這裡這樣強調一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小
  • 初見:《大戴禮記·保博篇》
  • 現意:專指學校
  • 教育年限:6年
簡介,參考,

簡介

“國小”初見於《大戴禮記·保傅篇》:“及太子少長知(女已)色則入於國小,國小者所學之宮也。……古者八歲而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西周時奴隸社會的全盛時期,人分等級,當時能夠接受教育的只是貴族。關於小藝,《周禮·保氏》上說:“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之道,乃教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又“乃教之六儀:一曰祀祭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可見在周代教育中,國小本指學習六藝(小藝)和六儀(小節),後來國小含義逐漸縮小,僅指六藝之一的“書”了,及專指關於語言文字的學習。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上記載:“正月:農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學,學五經,不見冰釋,命幼童入國小學篇章。”“國小”含文字之義始於此。可見古代“國小”是指語言文字方面的學習。
“國小”在古代就是古漢語文字學
一,什麼是國小? 即語言文字學
古代國小先教授六書,所以把研究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叫國小。
每個文字具有三個部分:1.字形;2.字義;3.字音。
在漢代,分別不很顯著。
宋末王應麟《玉海》已分成三種:體制.訓詁.音韻。
清代的《四庫全書》,把國小書分為:訓詁.字書.韻書三類。
國小附庸於經學,以經學為大學,故稱語言文字之學為國小。分音韻、文字、訓詁三。

參考

下文可供參考:
“中國傳統語言學”是指中國古代研究語言文字的學問。這門學問古代稱為“國小”。“國小”開始是指為貴族子弟設定的初級學校,《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這類學校要教授學童識字,許慎《說文解字敘》云:“《周禮》八歲入國小,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段玉裁注云:“國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保氏養之,而世子亦齒焉。六書者,文字聲音義理之總匯也。”有關文字的學問因之漸被稱為“國小”。稱文字之學為國小始於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漢書·藝文志》謂漢法,“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