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爐村隸屬萊城區大王莊鎮,位於萊城西北31公里,鎮政府西13公里處。東隔河與東風爐相望,東南距大槐樹1.5公里,西臨泰安市岱嶽區。地處山區,耕地560畝,山場面積500畝,530口人,村內有吳、李、張、陳、薛、焉、高7姓。是一個北、西、南三面靠山,東邊靠河的小山村。 民國24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公安鄉·西風爐”。據《薛氏譜》記載:明末薛氏從薛家埠(今寨里鎮)遷此建村。相傳殷紂王時期,趙公明曾在村東的黑腦山修煉,築爐冶煉刀、槍、劍、戟等兵器,遂得村名“西風爐”。 明朝正德後,該村屬“南鄉·水南保”;民國初年,該村屬“水北區·公安鄉”;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該村屬“萊北縣·香山區”;1945年恢復原萊蕪縣建制,該村屬萊蕪縣“香山區”;1958年3月全縣劃為28個鄉鎮,該村屬大槐樹鄉;1958年10月劃分為24處人民公社,該村屬於大槐樹公社;1959年2月合併為15處公社,該村屬於大王莊公社;1984年4月撤銷人民公社,設辦事處,該村屬大王莊辦事處,大槐樹鄉;1985年,全市設15個鎮,12個鄉,該村屬大槐樹鄉;2001年,大槐樹鄉、大王莊鎮合併,該村又劃歸大王莊鎮。該村自建村至20世紀60年代,為一自然村,與東風爐、姚家莊同為一大村,60年代後,該村獨立建立行政村,沿襲至今:1978年,該村村址有一次較大規模遷移,西遷500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風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大王莊鎮
- 地理位置:位於萊城西北31公里
- 人口:530口人
- 山場面積:500畝
- 耕地面積:560畝
西風爐村有一傳統特產“小磨香油”。建國前,該村即有此手藝,距今有150餘年歷史。因其色澤鮮亮,味道香醇,至今仍長盛不衰,深受消費者喜愛。該村已發展香油加工專業戶8家,香油也成為該村村民增收創利一大支柱。
戰爭年代,日軍在小豬石槽村設立據點,三天兩頭外出掃蕩,西風爐離小豬石槽據點僅5里地,離下港也僅20多里,飽受了戰爭的苦難。村民李京都之母就是在日軍掃蕩中被日軍殺害的。日軍的暴行激起了樸實的西風爐人民的反抗,熱血男兒慷慨參加革命,奔赴戰場,拿起刀槍抗擊侵略者。李希恩於1944年投身革命,參加過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屢立戰功,曾任廣州軍區某部團長,現離休。另有陳佃銀、薛永祥烈士也在與日寇、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中英勇獻身,名留青史。
解放前至改革開放前,西風爐人民生活艱苦,家家戶戶住茅草屋,吃糠咽菜,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村莊擺布凌亂,經濟蕭條。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勤勞智慧的西風爐人,為改善居住環境,節約耕地,避開水庫下游,1977年,全村決定整體向西搬遷。舊村房星全部拆除還耕,前後共用4年時間,採取了集體補一點,個人投一點,建房義務互補的方式,順利完成了村莊搬遷。新村家家戶戶蓋起寬敞明亮的大瓦房,合理規劃街道,形成縱橫7條街的格局,使房屋整齊劃一,布局合理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僅此一項就節約水澆耕地80餘畝,又避開水庫下游,求得了村莊的世代安全,集體個人都滿意。近幾年來,由於西風爐人勤勞肯乾,生活逐漸富裕。各種現代化電器、家具、生產生活用品紛紛搬進家門。現該村有拖拉機、三輪車、機車70多輛,農業機械幾乎家家齊備,大部分農戶安裝了電話,接通了有線電視,豐富了物質、文化生活。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解決用水難的問題,西風爐人從60年代起就開始大搞水利建設。60年代建起容水13萬方的水庫一座;70年代又建起容水13萬方、10萬方的水庫各l座;80年代至1995年他們又修建塘壩4個。至此,全村解決了400畝土地的澆水問題,使全村絕大部分土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豐產地。
1997年,為解決村民吃水、牲畜飲水問題,村內投資8萬多元,建容水1800方、1000方的蓄水池兩個,徹底結束了村民吃水靠肩挑人抬的歷史。同時,水池蓄水又解決所有旱地的用水問題,使該村全部耕地都成了水澆地。
要想富,先修路。為解決村民東去大宅路、西上泰安城的交通問題,西風爐村於1996年到1997年兩年內修橋2座,村東一座,村西一座。橋長30米,寬6米,高4米,修築沙子路3華里。解決了村民汛期出村難,道路泥濘,水阻路不通的歷史。現在村民趕大槐樹集,去萊城,下李官莊趕集,步行、騎車方便多了。近年來,由於行路環境的改善,該村新通客車,每天往返萊城3趟,極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購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西風爐村在1943年即已建立國小,當時學校設一至三年級。“文化大革命”期間,發展為完全國小。2001年,由於西風爐人民和當地政府的重視,西風爐國小已成為一所建築大方,布局合理,環境幽雅,設施配套的規範化國小。2001年8月,為最佳化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西風爐國小在合班並校中,併入姚家莊國小。50多年來,西風爐國小為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