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鵑隼

西非鵑隼

西非鵑隼(學名:Aviceda cuculoides)為鷹科鵑隼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平均體長40厘米。棲居於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時也出現在疏林草坡、村莊和林緣田間,多在晨昏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類和蛙等小型脊椎動物。棲息於高大樹木的頂枝,以細樹枝築巢。常單獨活動,有時也集3-5隻的小群。繁殖期間每次產卵2-3枚。屬留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非鵑隼
  • 拉丁學名:Aviceda cuculoides
  • 別稱:非洲鵑隼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隼形目
  • 鷹科
  • 亞科蜂鷹亞科
  • 鵑隼屬
  • :西非鵑隼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Swainson, 1837
  • 英文名稱:African Baza
  • 英文名稱:African Cuckoo-hawk
  • 英文名稱:African Cuckoo Hawk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非洲鵑隼體長38-43厘米,翼展91-95厘米,體重220-296克。在天空中該鳥看著像是一個長尾巴和翅膀外觀張開很大的鷹。但是,它蹲坐和飛行中的輪廓更類似鳶。該物種的雄性成鳥通常總體深色,具褐色上體和石板青色頂帽,尖端是白色,脖子底部灰色,有棕色斑點。後頸部有兩根或三根羽毛特別長,形成一個輕微的灰色脊。黑色的尾巴上有三條很寬的灰色和白色框線。喉,頰和上胸部呈鴿子灰色,下體其餘的部分從胸部和腹部底部一直延伸到側面是棕色和白色的大斑紋。翼下面棕色。其餘的下部為白色與黑色的條紋。
鳥喙綠黃色,腿和腳黃色,虹膜是亮黃色,爪黑色。雌鳥與雄鳥有輕微的差別,下體的褐色斑紋更大更清晰。幼鳥是黑褐色。羽毛有羚羊色,尾巴呈灰褐色斑紋。下體覆蓋著大量不規則斑點。

棲息環境

棲息地於茂密的森林,稀樹草原,耕地或次生林。可以出沒於高達海拔3000米的高峰。這種不尋常的猛禽非常謹慎,它有隱藏在茂密的樹林的習慣,觀測非常困難。

生活習性

西非鵑隼的飛行高度可以降得足夠低,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美麗的棕色雙翼。當棲息,會把翅膀放下尾巴也降低。該物種幾乎完全在森林灌木叢狩獵,偶爾在草地上下降並捕捉獵物。飛下來時相當迅速,有點像鷹。它們在不斷的運動,在空中沒有明顯的短暫停頓瞬間。
在繁殖季節,可以聽到一個快速的吹口哨“chouou-titti–”的連續的鳥鳴聲。在空中雄鳥聚集列隊能聽見類似抱怨的噪音“piiii–oror”。覓食時則發出“丕丕丕丕丕”或快速或連貫的“吱,吱”的呼籲聲。
食物主要以昆蟲和蜥蜴為主,也吃小型鳥類。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哥拉、貝寧、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馬拉威、馬里、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西非鵑隼(分布圖)西非鵑隼(分布圖)
旅鳥:波札那。產地不確定:南蘇丹。

繁殖方式

在繁殖季節,非洲鵑隼會集群或成雙成對在高空中盤旋追逐。築巢期間正值雨季,此時昆蟲很多,可以提供足夠的食物。鳥巢一般建在高大的樹木上,隱藏在厚厚的樹葉叢中。用樹枝,草根和枝葉搭建。新巢興建歷時一個月,有時甚至用更多的時間。雌鳥每巢產2或3枚卵,上有淡棕色斑點或綠色、藍色、褐色和淡紫色條紋。

亞種分化

西非鵑隼(3亞種)

中文名稱學名分布
1
西非鵑隼獅子山亞種
Avicedacuculoidesbatesi
獅子山東部的低地雨林,烏干達東部和安哥拉的南部和北部。
2
西非鵑隼指名亞種
Avicedacuculoidescuculoides
塞內加爾東部的林區,奈及利亞,衣索比亞西南部和薩伊北部。
3
西非鵑隼肯亞亞種
Avicedacuculoidesverreauxii
肯亞,納米比亞和南非。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