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粗榧(學名:Cephalotaxus mannii Hook. f.)是三尖杉科三尖杉屬植物。小喬木,高達8米。葉排成兩列,披針狀條形,通常直伸,稀微彎,長3-4厘米,寬2.5-4毫米。雄球花6-8聚生成頭狀,徑約6毫米。種子倒卵圓形,長約3厘米。花期2-3月,種子8-10月成熟。
分布於寮國、泰國、越南、緬甸、印度和中國;在分布於東亞和中南半島北部,中國分布於海南西南部(劍峰嶺、黎靈嶺和武之山)、雲南東南及西南部、廣東信宜、廣西容縣和西藏東南部墨脫。生長於熱帶、南亞熱帶,喜暖熱濕潤氣候。
木材堅實,可作農具及工藝等用。葉、枝、種子、根可提取多種植物鹼,對治療白血病及淋巴肉瘤等有一定療效。可作庭園樹種。 西雙版納粗榧是三尖杉屬植物分布最南的種類,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播種,扦插,組培,嫁接,栽培技術,選地整地,栽植撫育,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小喬木,高達8米。葉排成兩列,披針狀條形,通常直伸,稀微彎,長3-4厘米,寬2.5-4毫米,下部稍寬,上部漸窄,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上面深綠色,中脈隆起,下面中脈微明顯,兩側淡綠色,新鮮時微具白粉,乾後易脫落。
雄球花6-8聚生成頭狀,徑約6毫米,總梗細,長約5毫米,基部及總梗上有10多枚苞片,每一雄球花基部有1枚三角狀卵形的苞片,雄蕊7-13枚,各有3-4個花葯,花絲短。種子倒卵圓形,長約3厘米。花期2-3月,種子8-10月成熟。
生長環境
生長於熱帶、南亞熱帶,喜暖熱濕潤氣候,散生於海拔700-1200米山地雨林或季雨林的溝谷、溪澗或山坡的山地黃壤或磚紅壤性黃壤,腐殖質含量較高。分布區氣候特點為雲霧多,環境潮濕而靜風,相對濕度高達90%,年降雨量2200-2600毫米且分布均勻,年平均氣溫18-20℃且變化幅度較小。
分布範圍
分布於寮國、泰國、越南、緬甸、印度(那加蘭邦、梅加拉亞邦和阿薩姆邦)和中國;在分布於東亞和中南半島北部,中國分布於海南西南部(劍峰嶺、黎靈嶺和武之山)、雲南東南及西南部、廣東信宜、廣西容縣和西藏東南部墨脫。
繁殖方法
播種
果實成熟後及時採集,收回後堆漚數天,待果肉軟熟後用水搓洗淨種。需用濕沙或濕椰糠層積於5-10℃儲藏90天進行催芽。宜在溫室內播種,基質為摻沙的腐殖質土,先用0.3%的高錳酸鉀溶液澆透消毒,撒播後蓋土0.5-1厘米,再適當澆水,搭建1-1.5米高的遮蔭網,透光度50%,保持土壤濕潤,並保持濕潤的小氣候。1.5月後,種子開始發芽,最終出芽率可達80%。幼苗長出一對嫩葉時即可上袋,苗床需搭棚遮蔭,應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上袋1個月後,每0.5月澆施1次0.5-1%的複合肥。4個月後,可增施1%的氯化鉀肥。1年生苗高20-40厘米,生長均勻,1.5-2年生苗高40-60厘米,適宜出圃造林。起苗和種植避免損傷根系。
扦插
中國海南宜在10月後的秋冬季進行扦插繁殖,剪取1-2年生向陽枝條,修剪成長10-15厘米的插條。用1500毫克/升的IBA溶液浸泡插條基部1小時,扦插基質以甘蔗渣、椰糠或者鋸木糠分別按1:1拌表土均可,插後覆蓋塑膠膜,澆水保持濕度在90-100%,45天后插條開始生根,最終生根成活率可達85%。
組培
西雙版納粗榧以嫩莖為外植體,消毒方法為在流水下沖洗40分鐘,濾紙吸乾,75%酒精浸泡30秒,5%次氯酸鈉浸泡15分鐘,無菌水漂洗3-4次。MS為基本培養基,啟動培養基為1/2MS+5%椰子乳(CM),芽增殖培養基為MS+6-BA2毫克/升+NAA0.1毫克/升+5%CM+0.2%活性炭,生根培養基1/2MS+IBA10毫克/升。上述培養基中麥芽糖濃度均為3%,瓊脂濃度為0.6%,pH5.8-6。培養溫度25-27℃,光照時間16小時/天,光照強度30-40微摩爾/平方米·秒。該方法利用腋芽萌發與枝條伸長,不斷進行切段培養,平均增殖係數可達2.5,不定根的誘導頻率達60%,小苗移栽成活率達80%。
嫁接
中國海南在每年休眠後期(2-3月)進行。用2年生種子苗作砧木,在離基部約10厘米高的地方截枝。選擇優樹剪取半木質化或木質化的向陽枝,剪成5-10厘米長的接穗,每段接穗保留2個芽眼,除去葉片,接穗上端為平切口。嫁接宜在溫室內進行,在接穗一側略帶木質部縱切去2-2.5厘米,接穗另一側縱切去約3厘米,使接穗下部成楔形;在砧木一側略帶木質部縱切開約3厘米;所有切面都要平滑,然後將接穗和砧木較長的切面互相對應插入,使各自的形成層靠緊對齊,利用拇指和食指捏緊砧木與接穗的接口處,用綁帶纏緊接口處緊固包紮,並將整個接穗纏一層綁帶,防止接穗水分蒸發而乾枯。嫁接後保持基質濕潤,前10天淋水注意不能淋到嫁接口和接穗,防止水滲入造成切口感染腐爛,不利於接口癒合。一般嫁接後15-20天后接口開始癒合,25-30天接穗可萌出新芽,新芽可穿破綁帶,嫁接成活率高達80%以上。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500-900米中海拔山區小平地造林,要求溫暖濕潤氣候,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最好在溝谷、溪澗旁已有稀疏林地里套種。純林模式:於造林前3個月,砍倒、清除造林地的喬灌草,種植穴規格為50厘米×50厘米×60厘米。套種模式:在稀疏林和殘次林的改造中,選擇林窗(林隙)處種植,控制原有林層的鬱閉度為0.3-0.5,條狀清理帶狀整地後挖穴種植,使之形成混交林。
栽植撫育
種植密度與施用基肥:純林的株行距(1.5-2)米×(1.5-2)米,種植密度為2500-4447株/公頃;混交林視原有林木而定,可為(1.5-2)米×(4-8)米,種植密度為625-1667株/公頃。造林前1個月,以農家肥、生物有機肥為主施基肥,每穴施1-1.5千克,加施0.2-0.3千克複合肥。農家肥必須堆漚、腐熟。植穴內先回2/3表土,再施入基肥,與回土並充分混勻。也可以施用0.4-0.6千克複合肥代替。
造林季節與撫育管理:造林宜在雨季初期進行。在中國廣東、廣西和西藏一般是每年的4-5月,而在海南和雲南宜選擇7-9月,在雨後林地濕透後造林。種植後需澆足定根水。造林後前3-5年需要撫育管理,每年需除草、鬆土2-3次,撫育時間分別在5月進行帶內撫育、7月進行帶間撫育和10月進行帶內撫育,控制原有林層的鬱閉度,逐年降低至0.2。追肥宜結合撫育進行,在5月份除草後,每株追施0.3-0.5千克複合肥(含氮:磷:鉀=15:15:15)。
密度控制和採收:根據長勢,逐年降低原有林層的鬱閉度0-0.2。藥用培育模式:不進行間伐。胸徑達到10厘米後,通常在5-6月採收葉片及枝條。樹皮是在清明到夏至期間采割,在樹幹基莖部20厘米處和樹幹120厘米處按樹的大小分別對應橫割10厘米刀口,然後自上而下對齊割兩條切口,剝下樹皮;數年後樹皮能癒合成原狀,並可繼續剝用;晴天收集樹皮較好,但是不要讓樹皮曝曬,以免破壞生物鹼。材用培育模式:視生長情況,在純林第一次鬱閉後進行第一次間伐,考慮到西雙版納粗榧苗木稀少珍貴,也可間挖移植,移除1/4-1/2。在混交林第一次鬱閉後,對原有混交林木進行逐漸疏伐或全伐,再次鬱閉最後,可間伐或間挖移植1/4-1/3西雙版納粗榧。
主要價值
經濟:木材堅實,可作農具及工藝等用。種子含油率28-32%,可食或用於制肥皂等工業用油。
藥用:葉、枝、種子、根可提取多種植物鹼,對治療白血病及淋巴肉瘤等有一定療效。
觀賞:樹桿柱狀,高聳挺秀,單株生長,樹冠大,呈橢圓形或卵形,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
研究:西雙版納粗榧是三尖杉屬植物分布最南的種類,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 ver 3.1——易危(VU)。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二批)討論稿——Ⅰ級。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瀕危。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2004年——瀕危。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1991年9月——漸危。
保護措施:西雙版納粗榧在中國海南島雖已列為禁伐樹種,但產地民眾剝皮出售或砍伐林木的情況仍有發生。建議有關部門採取更有效的保護措施,停止收購,加強母樹的保護,積極繁殖、栽培、擴大種植。其它產地亦應採取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