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陰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尉郭鄉西陰村的西北部,遺址西北隔鳴條崗近涑水河,東南隔青龍河依中條山,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26年10月18日由清華大學考古學家李濟主持發掘,它是中國考古學者主持發掘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也是中國人首次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遺址內發現有窖穴、灰坑等多處遺蹟,並出土各種陶片、石器、骨器6餘箱,特別是在遺址中發現了半個蠶繭證明了遠在6000年前這一帶就出現了植桑、養蠶業,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遺蹟有半地穴式圓形或長方形房址及不同形狀的灰坑。出土遺物包括石、骨、蚌、陶等類。主要器型有釜、灶、夾砂罐、尖底瓶、直口或斂口缽、斂口瓮、缸、彩陶罐等。
1996年國務院公布西陰村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陰村遺址
- 地理位置:山西省運城市夏縣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 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
- 景點級別:國家重點
- 著名景點:西陰村遺址
- 發現時間:1926年
- 所屬國家:中國
- 文物年代:新石器時代
- 東西約:560公尺
- 南北約:800公尺
位置境域,發掘歷史,文物遺存,遺址價值,
位置境域
發掘歷史
1926年10月18日由清華大學考古學家李濟主持發掘,它是中國考古學者主持發掘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也是中國人首次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遺址內發現有窖穴、灰坑等多處遺蹟,並出土各種陶片、石器、骨器6餘箱,特別是在遺址中發現了半個蠶繭證明了遠在6000年前這一帶就出現了植桑、養蠶業。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1963年再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察。1994年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為新石器時代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三里橋類型文化和商代二里岡文化,廟底溝類型文化和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
文物遺存
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遺蹟有半地穴式圓形或長方形房址及不同形狀的灰坑。出土遺物包括石、骨、蚌、陶等類。主要器型有釜、灶、夾砂罐、尖底瓶、直口或斂口缽、斂口瓮、缸、彩陶罐等。
廟底溝二期文化遺蹟有圓形半地穴式房址及不同形狀的灰坑。遺物以陶器為主。主要器物包括夾砂瓮、缸、折沿罐、釜灶、雙耳壺、高頸瓶、缽、盤、器蓋。其它遺物還有石刀、錛等。
遺址價值
西陰村文化遺址在我國考古學研究中有著重要地位。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東西約560公尺,南北約800公尺,面積很不小,遺址中有長方形土坑,四面有壁,像個小屋”許多小屋相連形成一個村落。如果當時居民不從事農業,不可能過有這種相當鞏固的定居生活。”西陰文化遺址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