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二十年代,廣運船行,在廣州創業五十年,傳至第三代,由周茂長子周明軒
(劉松仁飾)掌管。在軒用心經營下,船行業務不斷蒸蒸日上。然而樹大招風,周家船行惹來不少外人垂涎,虎視眈眈;周家各房人往往為一己利益,明爭暗鬥,爾虞我詐,軒可謂腹背受敵。大家族的恩怨情仇,從此而起。
伍玉卿
(趙雅芝飾)本是茂買回來的妹仔,由於卿乖巧聰明,有責任心,得茂的疼惜。茂讓卿念書,更讓卿當軒的助手,卿與軒漸漸有了感情。可惜廿年前周家船行經歷一次大危機,軒無奈要與李家女兒李德蓉結成夫妻,卿為了軒,多年來也默默地付出,不求回報的留在周家。蓉以為軒與卿二人有染,極憎恨卿。蓉聯同兄長迫逼周家,目的是逼卿離開。其實軒與卿並無姦情只是知己,但卿為了軒決定離開周家,軒怎會讓卿就此離去,就在卿準備離開當日,軒當眾批評各人的不是,讚賞卿肯定卿是一心為周家。軒說唯一能留住卿的辦法,就是要娶卿為平妻。周家各人再無理由反對,卿終守得雲開,感動得熱淚盈眶。
軒有一獨子周天賜
(張智霖飾),為人貪玩成性,有“敗家仔”的稱號,常在校園內搗蛋,以捉弄校長、老師、同學為樂;賜一次夜歸,爬牆入屋,把倒夜香的何雙喜
(佘詩曼飾)的夜香桶踏翻。喜一怒下向軒告狀,令賜給軒痛罵一頓。賜對喜懷恨在心,誓要向喜還以顏色。賜不惜人力物力,建橋又炸橋,弄得喜一家搬運夜香狼狽收場。跟著,賜又使出詭計,讓喜在眾同學面前大出醜!喜性格堅強,活潑樂觀,雖然受盡賜捉弄,但絕不退讓,從此賜、喜二人結成一對鬥氣冤家。喜一直暗戀鄰居陳繼棠
(鄭嘉穎飾),棠為人急功近利,知道喜暗戀自己,便當利用她為自己辦事。可憐喜還歡天喜地以為自己談戀愛,對棠全心全意,根不不知棠是個愛情大騙子。時棠為討女同事歡心,乘機與喜分手。喜初嘗失戀滋味,喜把與棠的分手遷怒於賜,向賜進行大報復,賜為了不想再激怒軒,且對於令到喜失戀也有點內疚。喜因失戀痛苦,常借酒消愁。賜總在旁照顧。賜看著喜傷心醉倒後的樣子,更加之憐愛,暗下決心要醫好喜失戀的傷痛。喜每次酒醉,都惹出不少麻煩事,令賜既尷尬又狼狽。賜對喜示愛,可是喜卻仍不大相信,喜故使出各種野蠻行為,處處為難賜以試驗,賜不斷出醜,鬧出不少笑話。二人亦由鬥氣冤家,變為一對歡喜冤家。
回說軒自從宣布娶卿為平妻後,抽空陪卿回鄉探望太婆,完成卿多年心愿,卿十分感動,二人感情更加深厚。正當軒意氣風發,感到事業愛情皆稱心時,發現森正暗中計畫爭奪船行牌照,軒不理茂、昌的反對,一意孤行起用卿兄長伍晚成,代表周家上南京爭取牌照。軒一往無前的態度,令到昌、茂眾人大感不滿,大力反對,軒受盡各方的壓力,猶如千斤重壓,最後不支暈倒。軒帶病住院,仍堅守信念,支撐大局,卿一直盡心盡力支持軒。卿為軒的病情,廢寢忘食,一時匆忙作了個錯誤決定,令到一艘大船航行中焚毀。及後,軒立下遺囑,將船行股份給予卿和賜,要卿主理船行,而賜的股份亦暫時交由卿託管,著卿好好的管教賜。軒安然與卿渡過了人生最後的日子。
賜與喜正式拍拖,霞、蓉請喜一家吃飯,席間蓉介紹了一位有錢又漂亮的女孩子羅碧琪予賜。琪雖明知賜、喜相戀,但好勝心所致,竟用盡心計去勾引賜,破壞二人感情。賜在船行學習做生意,經卿悉心教導,賜成長了。不過,當賜嘗到成功的滋味後,漸漸自以為是,不再想受卿管制,竟要求取回股份。其後,賜正式掌管船行後,昌、成台謀陷害賜,賜始終經驗不足,中了二人的詭計,賜的股份全被奪去。賜頓時變得一無所有,只有喜仍不離不棄,一直鼓勵著賜。這時,卿回來找賜,將當日與賜計算過的一分一毫,連本帶利的全歸還給賜;賜此時才明白到卿的一番苦心,決定洗心革命,重新振作起來。
音樂原聲
以上資料來自
幕後花絮
該劇是
劉松仁與
趙雅芝繼1979年合作《
刀神》之後,再次合作,同時也是
趙雅芝闊別無線18年之後,再次回到無線拍攝劇集。
劇集評價
正面評價
《西關大少》的開篇鏡頭不落俗套:晨曦初現,西式小洋樓中,女聲
粵曲清越迴旋,串連起家族人物在各自生活場景的紛至登場,各有特色,彰顯個性。這種表現形式在無線的劇集中頗為少見,顯得磅礴大氣,讓觀眾耳目一新。而劇中既有豪門恩怨商場縱橫,又有年輕兒女鬥氣冤家,雙線交織發展,一莊一諧,一收一放,戲劇節奏亦是控制到位
(新浪娛樂評)。
該劇故事貼近生活,演員的表演貼近時代特點,看著令人信服
(羊城晚報評)。
反面評價
趙雅芝在戲裡擔當一個比較討好的角色伍玉卿。由“洗腳妹”到管家,雖與劉松仁飾演的大少爺有情,多年來依然甘願做劉松仁背後的女人,最後雖只能屈就成妾,卻在劉松仁死後盡心盡力扶持下一代的張智霖,助其重振家業。這個角色本應是外表柔弱,內心堅強、果斷、理智,但是趙雅芝從頭到尾都是一副唯唯諾諾的“媳婦臉”,在該拋棄身份、顧全大局的時候她並沒有把截然不同的一面很好地演繹出來(新浪娛樂評)。
劇中,青春靚麗的佘詩曼扮演的村姑何雙喜,衣著光鮮不說,挑糞施肥的動作怎么看都是城市姑娘,不像一個樸素的鄉村丫頭,這就是香港藝員從沒有為角色體驗生活的結果(羊城晚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