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豹渠遺址

西門豹渠閘門溝遺址位於安豐鄉西高穴村西北,距安陽市區22公里,距安豐鄉政府所在地約7公里。是西門豹治鄴留下的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門豹渠遺址
  • 地理位置: 安陽市安陽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4平方公里
漁洋村位於安陽縣安豐鄉西北,距安陽市區22公里,距安豐鄉政府所在地約7公里。漁洋村北臨漳河,東和西高穴村接壤,占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人口3460人。在漁洋村及其周邊地區,漳河南岸的台地上,發現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下七垣)文化到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的遺址或文物,還保存有不少明清時期的建築,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和演變在這裡都留有實物和印記,整個村落就是一部用文物記載的活生生的平民活動通史。因此漁洋村被考古界和歷史學家稱為完整記錄了6000年不斷代的中華文明的村落。2006年6月,漁洋古文化遺址(含明清民居建築)被命名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漁洋建村歷史悠久,依據老人傳聞和《彰德府志》記載,大約在2000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漁洋村的雛形。那時因漳河水量豐富,盛產魚類,居民主要以打魚為生,除食用外,剩餘的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換,此村逐漸形成了一個買賣興隆的魚市場。另外漁洋村西丘陵、村北漳河灘牧草豐富,適合牧羊,居民除打魚外還放羊,村子因此取名“魚羊村”。明·嘉靖《彰德府志》轉錄了宋《相台志》相州各縣的村名,其中安陽縣就有“魚羊”村名。由此可知,其村名在宋代是叫“魚羊”的。後來漳河灘和村西丘陵逐漸被居民開墾種地,牧場縮小,羊群減少,打魚也逐漸成為居民種地之餘的副業。大約在明朝中期,村子改名為“漁洋村”,民國為“漁洋鎮”,今為“漁洋村”。
在漁洋與西高穴兩村北面的漳河拐彎處,有一處古渠首,是西門豹治鄴留下的遺蹟。
西門豹,戰國時期魏國人,曾被魏文侯任為鄴令。西門豹任職期間,不僅果斷機智地懲治了巫婆、三老,而且帶領人民開挖了漳水十二渠,引漳水澆灌鄴地的農田。後到魏襄王時,史起續之。三國時期,曹操修築天井堰,遏漳河水擴大澆灌面積。東魏天平年間重修漳渠,名為萬金渠,亦名天平渠。天平渠水流經西高穴、東高穴、郭家屯、邵家屯、洪河村等20多個村莊。
自西門豹鑿十二渠灌鄴後,歷代都曾不斷修復。今安豐鄉境內的前淨渠、後淨渠兩村,留有天平渠舊跡。前稻田、後稻田、東稻田三個村一帶曾是當年種植水稻的區域。西高穴村西北的渠溝中,仍留有天平渠閘門的遺蹟。
清光緒三年至四年,大旱成災。光緒五年,安豐境內的杜啟堂、李占鰲等人倡議重修天平渠,除報縣衙撥款相助外,又向沿渠的受益村莊募集巨款,光緒七年開工,光緒八年竣通。原打算通水後靠水的沖刷力把渠道刷低,但因兩岸土質鬆軟,漳水渾濁(古有“漳水一石,泥沙五斗”之說),致使渠道淤塞,兩岸坍塌,“壅水不得行”。光緒三十年,商人周正元向地方官府呈報重挖天平渠事宜,被批准後,組建了溥利溉田公司,以賣水為業,沿渠各村灌田的農戶按澆水的地畝繳納水費。到民國元年,改溥利溉田公司為天平渠溉田公司,繼續以賣水為業。民國十七年,在沿渠大多數村莊的呼籲下,天平渠經營權被收回地方自辦。當年,天平渠改名為“三民渠”,又在安豐境內渠線上游的保障村北重開新口,擴大了漳水的入渠量,並成立渠務局,設於洪河屯集。當時,三民渠上游、下游可以澆地7萬多畝,到民國後期由於戰亂可灌田4萬多畝。
1953年,在三民渠基礎上又開挖支渠4條共9公里,擴大了水澆地面積,並將該渠稱為幸福渠,渠首在漁洋村西北地漳河上。幸福渠緊貼漳河南岸,為了防止漳水沖刷南岸,保護幸福渠引水工程,引水渠段砌有一條五六米高的防洪大壩,全長1060米,抗擊著從西北方向下泄的洪水。
1958年,漁洋至馬莊兩村西地舊渠重新整修,渠首在漁洋村西北,沿漳河南岸河灘地向東開挖新渠,經西高穴村河灘、東高穴村河灘、郭家屯村北地,至馬莊村西北地分為兩支:一支向南從馬莊村西、洪河村東,經二村之間一磚石橋,南下至西稻田村,又分為兩小支,其一經東稻田村西,沿安豐公路,至安陽入洹河;其二從西稻田村北轉向西南,經亮馬崗村、洪河屯村折東南入安陽郊區。另一支從馬莊村北地向東,經固岸村、吉莊村北地,從北豐、南豐二村之間穿過。又分為東南和東北兩支:東南支渠自南豐、北豐兩村東折向東南,經太平店村、大夫村、大瓦窯村入辛店鄉(今為柏莊鎮)境;東北支渠由豐樂鎮東北方向流入河北省臨漳縣境內,主幹長15公里,渠寬8米。幸福渠流量為2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3萬畝左右。
1966年,幸福渠的流量最大達到30立方米/秒,澆灌面積涵蓋安豐、洪河屯、韓陵、北郊、辛店、河北習文等鄉鎮。到1986年,幸福渠澆灌面積達25萬畝。後由於岳城水庫上游漳河的來水越來越少,水庫關閘蓄水,下游的幸福渠便一年年閒置下來,成為一條廢渠。2000年,該渠上游渠底被農民開荒種上了莊稼,洪河村往南渠道被填死。2008年,國家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後,洪河村至前稻田村的一段幸福渠舊渠道被南水北調渠線占用。
西門豹渠閘門溝遺址位於安豐鄉西高穴村西北。如今閘門建築雖已淤塞不見,但仍可見沙石壘砌的殘岸,閘門以西河灘的引渠已被現在的幸福渠所占用。閘門往東至西高穴村西,有明顯一段渠道。從西高穴村西折向南,到西高穴村西南角折向東,這一段渠道也特別明顯。經西高穴村東南角轉向正南,這段渠道原來也比較明顯,20世紀80年代已把渠道填平。從張顯屯村正東至邵家屯村,渠道仍然明顯。自邵家屯村西過鐵路涵洞,經邵家屯村、郭家屯村,到馬莊村西地折南經洪河村、北李莊村、崔莊村、後淨渠村的渠道已不見渠形,只有地塊叫大渠南、大渠北、頭道閘、二道閘、南大橋等名稱。
漁洋渡口也是漁洋村的一處重要遺址,曾是漳河上的重要渡口。漁洋渡口古稱“三戶”、“三戶津”。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項羽率軍救趙,與秦軍戰於漳水兩岸,《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水經注·濁漳水》也曾提及:“東經三戶峽為三戶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漁洋村由於地處渡口要津,過往客貨靠船來擺渡,河上渡船多達30隻,人來客往,商品集散,形成一條商道。冬春水緩時,在漁洋村西北漳河上建草橋,第二年汛前拆除。如今,由於上游岳城水庫的修建及107國道改道後在漳河上架橋等原因,漳河幾乎成為一條幹河,渡口繁華景象已不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