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坡

西門或是西門坡,在清源地區,都被人們叫得很響,可以說是老幼皆知。殊不知大多是指古梗陽留下來的西門舊址,平時鄉人們亦叫它小西門。此門早已被歷史淹沒。今天,我們這裡指的西門是縣城西,即清源西城牆中段的那座城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門坡
  • 所在地區:清源地區
概述,特色,

概述

西城門東西走向,原是縣城通往西關村(古稱西關廂)及西邊山一帶村社來往的必經之門。解放後,五十年代初,清源中學就置於城西北一角。學生宿舍就座落在西城牆上,在城牆上蓋起了一排排明亮的磚砌窯洞。1958年清徐一中校園擴大,經縣政府批准,將西門裡的十幾戶人家搬遷易地。從此西城門連西城牆一同括入中學校園。那時西城門樓已被拆除,僅剩城台一座,城門洞內泉水池還在,後便成了清中食堂取水之源了。
此後,西城門洞有幸跟隨學校斗轉星移,躲過了拆遷之劫,平安地跨進了21世紀走進2008年,整整經歷了五個紀年,半個世紀!

特色

西城門在造型和結構上與南門大致相仿。但異差也非常分明;一因為它不是主門,城台上只設樓閣一層,對城外的村舍區域只稱廂,不稱關。二是城門洞因地勢里低外高,修的洞是里高外低。另外清乾隆年,還在城門外增修瓮城十七丈(即在城外半圓型,修一層石質骨堰),以防水患。西關、北關與白石水自古息息相關。過去,清源人有句民謠:淹西關,帶北關,城裡頭灌了個湖灘灘。可見白石洪水對城裡人威脅甚大。對此,也許這就是建城規制和因地制宜的具體差異吧。據史料載,西門面闊9米,門洞高5.7米,寬3.6米,城台高9米,長(進深)14米,城樓通高13米。整座城台修得高大氣派。就門洞造形而言,拱頂七卷七伏,這在其它城是很少看到的。再說門洞做工形制優美舒展,處處顯得古樸大氣而耐人尋味。門額書“豐樂”二字,意為秋季萬物成熟,古以“西方昔秋”之寓意。
清源西城門自隋創建以來,歷代曾有多次維修。明嘉靖二十年(1541)大水,西門受損。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修。乾隆十八年(1753)增修瓮城十七丈,以防水患。鹹豐二年(1852)秋,白氣沖西北,月余乃散。五年八月十三白石河衝破西關堰,直齧西城門,水不沒閘板者寸許,城中鳴鉦(一種手搖鐘鈴)號救,頃刻水縮,城賴以全。是歲復修瓮城,石壩。
從上述史記,可以看了清源西門有史以來,歷代均有維修和保護。城台也曾遭受過洪水的衝擊與毀壞,但城台的主體建築還是比較清晰完整的,可以說該城台應當還是一處原質原貌的隋代古門洞。以此對照,這座隋代城門洞在太原地區也是僅存一處,惟它莫屬。在全省也屬罕見。
目前,清源西門洞雖年久失修,所幸門洞保存尚好,縣裡並有專人看管。總之,清源西成門洞是我縣難得的一處隋代寶貴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