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在對“公共文化”“公共文化產品”等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對西部地區雲南、廣西等村民公共文化的需求與供給現狀進行研究,提出西部民族地區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模式,探討了西部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建設與邊境文化安全、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挖掘與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村民公共文化需求畫像與隱私保護等問題。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第三章 國內外公共文化研究綜述 第四章 西部邊境民族地區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村民公共文化供給與需求現狀分析 第五章 西部邊境民族地區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村民公共文化需求與供給分析 第六章 西部邊境民族地區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村民公共文化供給與需求實現路徑 第七章 西部邊境地區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 附錄1 圖表目錄 附錄2 邊境民族地區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調查問卷 附錄3 邊境民族地區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資料收集提綱 附錄4 對農民的訪談提綱 附錄5 對鄉鎮文化工作人員的訪問提綱 參考文獻 致謝 |
創作背景
西部地區具有較長的邊境線,有眾多的邊境縣,這些地區大多數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發展的滯後區,也是各種文化思潮和民族主義思潮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區。這些地區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存在著城鄉公共文化建設及服務差距較大,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緊缺,村民公共文化活動貧乏,公共文化的供給與村民的需求不吻合,村民易受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蝕和影響等問題。研究西部邊境民族地區城鄉公共文化的需求與供給,對於滿足邊境民族村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提升邊境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推進包容性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增強民族間的共同願望和夢想,促進邊境民族地區的和諧和穩定,抵禦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滲透,鞏固和擴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陣地,維護文化安全和國家利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基於此,《西部民族地區村民公共文化需求與供給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西部邊境民族地區農村公共文化的建設由於影響因素較多,相互之間關係較為複雜,因此,公共文化供給與需求實現模式也包括多種。結合走訪和調查,根據各地的公共文化的建設實踐,該書將其歸納為七種模式:第一種是依託邊境民族地區農村傳統優秀文化,建設以農村村民為主體的內生模式。這種模式充分開發與利用邊境民族地區農村傳統文化,培養與團結邊境民族地區農村文化精英,增強公共文化發展的內在導引力,充分挖掘以邊境民族地區農村村民為主體的公共文化建設內生動力,促進邊境地區村民公共文化的建設。第二種是“政府市場社會”模式。在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上,主要由政府來承擔相關費用,但在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和具體服務中應適當引入市場機制,以便最佳化公共文化資源的配置,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第三種是“公共文化鄉村旅遊”模式。公共文化通過與地方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推動當地鄉村旅遊業的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第四種是“網際網路公共文化”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信息技術,根據村民的需求,發布和推送不同的公共文化。第五種是“公共文化精準脫貧”模式。通過公共文化和精準扶貧結合,推進當地發展。第六種是“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建設”模式。這種模式緊緊依託網際網路的發展,通過建設虛擬信息空間、交流溝通空間,打造及時配送體系、支付體系,讓城鎮公共文化真正能向村落輻射,讓村民能真正享受到及時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第七種是軍民融合文化共建模式。這種模式通過軍民融合共建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西部農村公共文化的空心化及邊境的安全穩定問題。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仙(1975.1—),男,上海師範大學數理信息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雲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作,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三農”問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