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遼河平原河岸沙丘帶形成演化模式的研究》是依託湖南師範大學,由韓廣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遼河平原河岸沙丘帶形成演化模式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韓廣
- 依託單位:湖南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初步研究表明,半乾旱地區河岸沙丘帶是由局地小尺度河岸沙丘群逐步演化而來,而後者與河流及風力間的互動作用密切相關。本項研究力圖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利用高解析度的衛星影像,對西遼河平原幾條主要河流的河岸沙丘帶的空間規模、形態特徵、結構、與河谷的相對位置關係,以及對若干典型斷面的河岸性質、河谷形態、河面寬度、河漫灘地表形態與性質、風力等因素的精確測量和定位觀測,確定河谷形態同河岸沙丘群/帶的對應關係,最終結合河流動態(橫向擺動與遷移)及相關沉積物的年代學特徵,概括出西遼河平原河岸沙丘帶形成演化的模式。本項研究將會大大深化人們對半乾旱地區風水互動作用這一獨特地表過程的理解與認識,豐富沙丘起源和演化的理論,為半乾旱區風沙災害的預測與防治、河道的整治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河岸沙丘帶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一個很顯著的風沙地貌特徵,在我國西遼河平原上的老哈河、烏力吉沐倫河、響水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右岸廣泛發育,最大的為老哈河下遊河岸沙帶,長度可達100餘公里,寬度可達30公里,這在世界上非常獨特。 本項研究通過大範圍實地考察、遙感影像分析、多期多地大風天氣實地風況測定、全站儀和RTK地形測量、粒度與重礦物分析、石英顆粒表明結構的SEM測定與分析、河流流量與懸移質分析、光釋光測年等工作,初步確定了河流與風沙活動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強度,河谷斷面的風速變化特徵,濱河沙丘帶表面的風力分布特徵,橫向沙丘帶丘間地的環流特徵,通過OSL測年確定了沙丘的周轉率,大氣環流形勢對各地地面風況的影響方式和強度,縱向沙丘帶的斷面特徵等,概括出河岸沙丘帶形成演化的模式和機理。 主要研究成果: 1、地處西遼河平原西部半乾旱區的響水河,下切河谷中河曲發育,下風向凹岸會強烈側蝕濱岸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和岸上沙丘,在擴寬河谷的同時形成河岸弧形凹槽,風力在此受地形強制而集中加速,大大加強了風蝕作用,使彎道發育加速,促使河道側向擺動;同時河岸逐漸變緩,下風向形成大規模風蝕邊,相互連貫構成河岸新月形沙丘鏈。這是河岸沙丘帶形成的起點。 2、由於受到河谷的干擾,強風天氣的盛行氣流經過河谷時,近地面氣流會受到明顯擾動,河谷下風向氣流會發生阻尼式波動;越過障礙物後下沉的接地氣流會風蝕裸露砂質地表,依序形成風蝕坑、沙丘;沙源基本上是就地來自風蝕坑或風蝕窪地。由於地面是可蝕、可移動的,因而沙丘序列也是順風向作波浪式傳播。 3、通過實地儀器觀測表明,盛行風向的大風天氣(西北風),丘間地以順丘間地走向的西南風為主,春季的量級比較強,在落沙坡和丘間地形成規則的沙波紋。初步分析認為,這種現象可歸結為Ekman效應和丘間地廊道的地形強制作用相疊加而成。該現象以前從未報導過。 4、本地區存在河岸沙丘帶同水系衰退同步的特異現象,水系衰退主要在於工農業和生活用水急劇增加。該區主要河流中下游多數斷流,致使河流作用終止,提供沙源和適宜流場的功能喪失,沙丘帶走向衰亡。因此,兩者為一個共生耦合的統一體。 5、響水河自水壩以上數十公里河道斷流無水,水壩以北再無地表水補給,但它的水量到中游很大,常年不涸。可見河岸沙丘群具有巨大的集水和供水效應,大大加強了河流的作用,促進了河流-風力間的相互作用強度,維持著河岸沙丘群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