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軒睡起偶成絕句
- 作者:袁昶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安般簃詩續鈔》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西軒睡起偶成絕句
無心危坐學黃庭,門外煙檣接遠汀。
睡起西園春已去,卻看飛絮度風欞。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西軒:窗戶向西的廂房。
⑶煙檣(qiáng):風煙中的船桅。檣,桅桿。汀(tīng):水邊平地。
⑷春已去:春光消逝。
⑸飛絮:飄飛的柳絮。風欞(líng):微風吹拂的窗欞。欞,窗格。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無心端正坐著學念《黃庭經》,門外煙波中檣桅接著遠處的沙汀。
睡覺初醒西園春色已消逝,看到的只有花絮飛度窗欞。
創作背景
該詩是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詩人在北京寓所時所作。一個暮春的午後,詩人從睡夢中醒來,偶然吟出這首小詩,記錄了暮春景色和剛睡醒時百無聊賴的情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袁昶詩宗江西派,以澀僻清峭為主,但有些小詩寫得較為清秀流麗,卻又寄意深遠,該詩是其中之一。
該詩從字面上看,只不過寫一個鄉居的文人捺不下煩躁的思緒,百無聊賴,悶睡閒觀,消磨歲月。“無心危坐學黃庭,門外煙檣接遠汀”是說在室內煩悶不安,嚮往遠遊散心。“煙檣”“遠汀”,都是指遠處水面的景物,暗示詩人雖身在靜室潛修,內心實嚮往遠行。“睡起西園春已去,卻看飛絮度風欞”是說遠行之念無由實現,只能依舊悶坐室中。“睡起”句緊接上句,謂野外的春光雖美,卻無緣觀賞,只能在睡夢中蹉跎歲月。“卻看”句伸補上句,謂身不由己,雖有心外出,卻只能無聊地看著殘春的飛絮被風吹到窗欞間。“飛絮”是典型的暮春景象,“度風欞”是說飛絮從窗前飄過,坐實“春已去”這一悲慨。
全詩雖然僅有四句,卻曲折深微,確有“清癯幽峭”之美。詩人並未多作鋪染,但一腔幽思,纏纏綿綿,耐人尋味。庭中“危坐”與放眼“門外”,已是一層曲折,心嚮往之,而身不能至,令人惆悵。危坐室中,要讀的恰是讓人寧息焦慮的道教經書,人心卻偏偏難以靜下來,又是一層小曲折。“門外”的景象描述也非一覽無遺,“遠汀”在望,“煙檣”在目,可就是無由得至,比起煙雨迷濛的混沌,更撩撥人的心弦,這也是一層小曲折。後兩句與前兩句,則是一個大曲折,有深微的寄意:前兩句是說心在遠方,後兩句是說身受羈絆。門外的煙檣遠汀可望而不可即,終日只能昏昏入睡,乃至春光白白流逝,身體只能無奈地徘徊於窗牖之下。這種身心的不一致給詩人帶來深沉的苦悶。後兩句每句之中,也有小曲折。睡夢與惜春,實在難以諧和,主人正是因睡起較遲,而錯過了觀賞大好春光。詩題雲“西軒睡起”,睡起之時正當夕陽西下、光映西窗之際,暗含終日昏昏之意。但是,主人未必真的對春光毫不在意,因為“卻看”句凝視的正是代表殘春意象的“飛絮”,主人對艷麗春光的留戀,對春光逝去的惋嘆,自不難體味。由此看來,身體的不自由與理想的難壓抑,正透露出詩人內心的苦悶焦慮。
詩中的遠汀與春光應當有象徵意義,而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面影。至於詩人究竟要表現什麼,是對時局的憂慮,是對國運的失望,是對政治抱負的抒懷,還是對身世坎坷的感慨,未必能確切回答。但詩人心中確有苦悶惆悵,確有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則鮮明確鑿,有強烈的感染力量,引人深深體味一種欲罷不忍、欲求不得的糾結心境。這種語淺意深,思路曲折深微的筆法,是該詩的突出特點,也是宋詩派作品耐人品味的緣由。
名家點評
成都文理學院文學院教授吳明賢《近現代詩詞》:開頭兩句寫室內端坐學習養生修煉的《黃庭經》,但“門外煙檣”在目,“遠汀”在望,其心情煩燥不安,難以平靜下來;後兩句說自己百無聊賴,整天只能昏昏而睡,以至春光白白流去,徘徊窗前看落花飛絮,暗點自己不安的原因是留戀春光,傷春已去,其中亦不無身世之感和傷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