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裸鯉(西藏裸鯉魚)

尖裸鯉

西藏裸鯉魚一般指本詞條

尖裸鯉學名Oxygymnocypris stewarti) 為鯉科尖裸鯉屬魚類,俗名斯氏裸鯉魚。在中國,分布於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等,多見於乾支流流水水體。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年楚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裸鯉
  • 拉丁學名: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 別稱:斯氏裸鯉魚
  • 二名法:Naked schizothoracin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
  • 亞門:脊椎動物
  • :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裂腹魚亞科
  • :尖裸鯉屬
  • 分布區域:僅分布於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區域分布,生存現狀,瀕危等級,營養價值,胚胎髮育,

形態特徵

體修長,略側扁。頭長錐形。吻部尖長。口大,端位,呈深弧形。上唇較發達;下唇細狹,不發達,分為左右兩葉。頦及頰部有粘液腔。無須。眼較小。體裸露無鱗,僅肩帶處有少數不規則的鱗片及縱行的臀鱗。背鰭刺粗壯,後緣具深鋸齒,背鰭位置較後;胸鰭短。體背側青灰色,有暗斑,腹部銀白色。背、尾鰭青灰色,胸、腹、臀鰭末端橙紅,背、尾鰭上具多數斑點。成熟卵呈圓形,黃色,沉性,卵徑(2.57±0.07)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脹後卵徑為(3.22±0.07)mm。水溫9.5~11.8℃,尖裸鯉胚胎髮育歷時265h,根據胚胎髮育的外部形態及典型特徵,將其分為受精卵、胚盤形成、卵裂、囊胚、原腸、神經胚、器官分化和孵化共8個階段、32個時期。出膜仔魚全長(10.27±0.15)mm,出膜20d後卵黃耗盡,全長(15.22±0.27)mm。出膜後80d,魚苗全長(23.65±0.59)mm,臀鱗出現,各鰭均已出現,魚苗側線全部形成且清晰,體色和體型接近成魚。
尖裸鯉

生活習性

棲息于海拔3600米以上的高原水域,多在江中游的各大幹支流的流水處活動。由於海拔高、年平均水溫低,形成特殊的生態環境,尖裸鯉適應於以降水和高山雪水為源,水流較清澈的環境。主要以其它魚類及水生昆蟲等為食。
尖裸鯉尖裸鯉

區域分布

尖裸鯉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於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最大個體可達600毫米以上,體重超過3.5公斤。

生存現狀

尖裸鯉的分布局限,數量不多,生長速度緩慢,性成熟年齡遲。過去由於藏民受傳統和宗教的影響而不食魚,使尖裸鯉能長期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自20世紀50年代之後,大量內地人口進藏開發,捕魚強度不斷增強,其捕撈量遠遠超過其生長的速度,造成目種群數量銳減。

瀕危等級

瀕危。

營養價值

拉薩河尖裸鯉肌肉(乾樣)中蛋白質含量為74.40%,4種微量營養元素鈣(Ca)1.85%、鎂(Mg)1.48%、鉀(K)1.68%、磷(P)0.68%;肌肉中含有17種胺基酸,其中7種人體必需胺基酸總量為25.96%,4種鮮味胺基酸的總量為23.39%;肌肉中含量較高的23種脂肪酸中,n-3型(EPA)與n-6型(DHA)含量分別為39.27%和5.38%,比其他淡水經濟魚類含量高。研究表明拉薩河尖裸鯉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開發前景。

胚胎髮育

尖裸鯉(Oxygymnocyprisstewartii)成熟卵呈圓形,黃色,沉性,卵徑(2.57±0.07)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脹後卵徑為(3.22±0.07)mm。水溫9.5~11.8℃,尖裸鯉胚胎髮育歷時265h,根據胚胎髮育的外部形態及典型特徵,將其分為受精卵、胚盤形成、卵裂、囊胚、原腸、神經胚、器官分化和孵化共8個階段、32個時期。出膜仔魚全長(10.27±0.15)mm,出膜20d後卵黃耗盡,全長(15.22±0.27)mm。出膜後80d,魚苗全長(23.65±0.59)mm,臀鱗出現,各鰭均已出現,魚苗側線全部形成且清晰,體色和體型接近成魚。尖裸鯉早期發育的特點反映了其對雅魯藏布江水域的適應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