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建設可行性研究》是202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藏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建設可行性研究
- 出版時間:2021年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63975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以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建設方案為例,研究脆弱生態系統國家公園遴選標準與規劃經驗,探索以高原湖泊為保護對象的國家公園合理容量測定技術,建立脆弱生態系統國家公園的遴選標準,初步建立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的遴選標準和名單,提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建設思路;研究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範圍劃定與功能分區技術方法,設計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建設的保護體系與格局、公園公益體系和利用格局、公園配套設施和布局、社區聯動發展路徑、重要小微尺度景觀建設等具體方案;構建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管理體制的評估和最佳化的技術方法,開展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智慧型管理平台需求調研,建立平台功能需求體系,形成智慧平台管理系統;分析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環境影響評價與效益、風險評估,對其建設可能存在的環境影響、效益和風險進行評價。
圖書目錄
第1章 總論 1
1.1 國家公園科學內涵 2
1.2 國家公園建設歷程與研究進展 4
1.2.1 國外國家公園建設的借鑑 4
1.2.2 國內國家公園發展情況 7
1.2.3 西藏建設國家公園的科學難點和研究價值 12
1.3 西藏國家公園建設的必要性 13
1.3.1 符合西藏生態系統特徵 13
1.3.2 最佳化西藏自然保護地體系 14
1.3.3 符合西藏社會經濟發展規律 20
1.3.4 解決深度貧困區扶貧攻堅難題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25
1.3.5 適應迅速增長的旅遊需求 29
1.4 西藏國家公園/地球第三極國家公園群初步方案 30
1.4.1 西藏國家公園建設的基本準則 31
1.4.2 西藏和第三極國家公園群的研究架構 32
1.4.3 西藏國家公園群/地球第三極國家公園群初步方案 35
1.5 政策建議 43
1.5.1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創新性 43
1.5.2 創新預期 44
1.5.3 政策建議 45
第2章 色林錯區域發展概況 47
2.1 色林錯自然地理概況 48
2.1.1 地質地貌 48
2.1.2 氣候 49
2.1.3 河流水系 50
2.1.4 植被土壤 51
2.1.5 土地利用 51
2.1.6 土壤類型 54
2.1.7 水系分布 54
2.2 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56
2.2.1 人口經濟整體情況概述 56
2.2.2 色林錯擬建國家公園內部人口經濟分析 57
2.3 貧困化與實現兩個百年目標 65
2.3.1 個人貧困與可持續生計 65
2.3.2 政府貧困與發展戰略選擇 72
2.3.3 國家扶持——資金來源和用途分析 72
2.4 旅遊發展 74
2.4.1 旅遊規模現狀及發展趨勢 74
2.4.2 旅遊需求特徵及趨勢 74
2.5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及其土地利用現狀 75
2.5.1 總體特徵 75
2.5.2 保護區內部土地利用分析 76
2.5.3 保護區周邊土地利用分析 77
第3章 色林錯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生態原真性、代表性 79
3.1 區域生態功能定位 80
3.1.1 色林錯區域主體功能 80
3.1.2 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關係 81
3.2 主要生態系統景觀特徵 82
3.2.1 地質景觀 82
3.2.2 湖泊群 83
3.2.3 冰川群 86
3.2.4 珍稀物種群 87
3.2.5 草地系統 89
3.2.6 濕地系統 91
3.2.7 自然生態系統特徵 92
3.3 人文狀況、特徵及成因 93
3.3.1 人文概況 93
3.3.2 人文生態系統特徵 97
3.3.3 對國家公園的支撐 99
第4章 色林錯區域自然與人文生態價值評估 101
4.1 評價依據與方法 102
4.1.1 評價依據 102
4.1.2 評價方法 103
4.2 要素分析 104
4.2.1 生態資源要素 104
4.2.2 科考資源要素 104
4.2.3 人文遊憩要素 105
4.2.4 自然遊憩要素 107
4.3 集成評估 111
4.3.1 生態系統保護價值 111
4.3.2 科學知識普及價值 116
4.3.3 生態景觀美學價值 117
4.3.4 民族文化體驗價值 127
4.3.5 中國國家公園典型性的橫向比較 128
4.3.6 核心價值評判 129
4.4 限制性因素評估 129
4.4.1 生態脆弱性 129
4.4.2 通達性低 130
4.4.3 社會經濟基礎薄弱 130
4.4.4 適游期短 133
4.4.5 高原反應 135
4.5 公園潛在價值的動態預判 135
4.5.1 技術進步 135
4.5.2 社會經濟發展 137
4.5.3 對外開放 140
第5章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合理容量測定 141
5.1 合理容量測定的技術框架 142
5.1.1 生態系統脆弱性分析 142
5.1.2 公園空間的總體需求平衡 148
5.1.3 旅遊空間和生態環境容量 151
5.1.4 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 151
5.1.5 社會接受能力 154
5.2 生態系統脆弱性分析 154
5.2.1 限制性因子 154
5.2.2 分級因子 158
5.2.3 生態系統脆弱性綜合評價 169
5.3 公園功能與非公園功能需求的綜合平衡 177
5.3.1 公園功能需求 177
5.3.2 非公園功能需求 181
5.4 旅遊空間容量和水環境容量 187
5.4.1 旅遊空間容量 187
5.4.2 水環境容量 190
5.5 設施服務保障能力分析 190
5.5.1 交通可達性與交通容量 190
5.5.2 住宿 191
5.5.3 能源需求與供應 192
5.6 地方民眾的意願和認同 192
5.6.1 色林錯地區社區基本情況 193
5.6.2 社區調查結果 194
5.6.3 色林錯地區社區參與國家公園建設意願與能力預評估 196
5.6.4 未來影響民眾意願的關鍵因素 199
5.7 未來容量變化趨勢 201
5.7.1 影響未來容量變化趨勢的主要因素 201
5.7.2 未來容量變化趨勢判斷 203
5.8 合理容量測定結果 203
5.8.1 總體結論 203
5.8.2 未來趨勢 204
5.8.3 應對建議 204
第6章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範圍劃定與功能分區 207
6.1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功能定位 208
6.1.1 保護色林錯湖區高原高寒荒漠生態系統 208
6.1.2 保護具有苯教特色的人文生態原真性 208
6.1.3 保護黑頸鶴、藏羚羊等旗艦物種的棲息地和代表性生態景觀 208
6.1.4 最佳化色林錯自然保護地區域管理體制和財政緊張問題 208
6.1.5 探索小面積利用促進大面積保護模式 208
6.2 國家公園範圍確定的依據、技術流程與結果 209
6.2.1 國家公園邊界劃定依據 209
6.2.2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範圍劃定 211
6.2.3 技術路線 211
6.2.4 研究數據準備 212
6.3 國家公園範圍劃定考慮要素分析 213
6.3.1 旗艦物種棲息地和遷徙通道 213
6.3.2 DEM高程分析 217
6.3.3 土地利用結構分析 218
6.3.4 主要集水區分析 218
6.3.5 交通條件分析 220
6.3.6 綜合分析結果 220
6.4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內功能分區方法與區劃方案 222
6.4.1 區劃原則 222
6.4.2 區劃依據 223
6.4.3 技術路線與分析方法 225
6.4.4 分區結果 226
第7章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建設方案的探索 231
7.1 公園保護體系和保護格局 232
7.1.1 自然生態保護體系 232
7.1.2 人文生態保護體系 234
7.1.3 綜合保護格局 237
7.1.4 保護舉措與管制要求 238
7.2 國家公園公益體系和利用格局 239
7.2.1 國外國家公園的公益化服務情況 239
7.2.2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公益化服務內涵與目標 241
7.3 公益化服務構建方案 247
7.3.1 用國家公園模式來實現色林錯區域的公益化服務 247
7.3.2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公益服務規劃思路 248
7.3.3 國家公園模式下各類公益化服務的實現方案 249
7.4 國家公園配套設施和布局 254
7.4.1 公共服務網路體系 254
7.4.2 應急救助網路體系 258
7.5 社區基本情況預調查與分析 259
7.5.1 社區基本情況預調查與設計 260
7.5.2 社區參與國家公園建設意願與能力預評估 261
7.5.3 空間聚落體系最佳化與公共服務配置設計 262
7.5.4 社區參與國家公園可持續能力建設與就業引導 263
7.6 小微尺度(節點)建設的原則 265
7.6.1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景觀的現狀特徵 265
7.6.2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景觀品質提升對策 268
第8章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277
8.1 國家公園管理的經驗借鑑 278
8.1.1 國家公園管理的經驗借鑑 278
8.1.2 相關經驗總結 281
8.2 色林錯現有管理體制 282
8.2.1 管理基本架構 282
8.2.2 管理成效 283
8.2.3 存在問題 283
8.2.4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經驗借鑑 284
8.3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體制機制 286
8.3.1 整體框架設計 286
8.3.2 管理體制最佳化建議 287
8.3.3 資金投入機制 288
8.3.4 土地整合模式 291
第9章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智慧化管理平台開發報告 295
9.1 建設目標要求 296
9.2 國外平台調研 296
9.2.1 國外國家公園綜合管理平台功能調研 296
9.2.2 色林錯–普若崗日國家公園綜合管理平台功能調研 297
9.3 建設目標 299
9.4 設計原則 300
9.4.1 統一設計原則 300
9.4.2 可擴展性和易維護性的原則 300
9.4.3 先進成熟性原則 300
9.4.4 經濟性和實用性原則 300
9.4.5 可靠性和穩定性原則 301
9.4.6 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則 301
9.5 平台架構設計 301
9.5.1 平台總體架構 301
9.5.2 功能模組介紹 301
9.5.3 主要功能 303
9.6 智慧公園系統 304
9.6.1 平台系統特徵 305
9.6.2 全過程服務設計 306
9.7 綜合管理系統 312
9.7.1 生態資源現狀 312
9.7.2 生態資源監測 312
9.7.3 應急管理 314
9.8 平台的智慧型化說明 314
第10章 環境影響評價與效益、風險評估 317
10.1 環境影響評價 318
10.1.1 環境影響分析與預測 318
10.1.2 預防環境影響的對策 320
10.1.3 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 320
10.2 效益預估 321
10.2.1 生態效益 321
10.2.2 社會效益 323
10.2.3 經濟效益 325
10.2.4 文化效益 330
10.3 風險分析 330
10.3.1 生態環境風險 330
10.3.2 遊客安全風險 331
10.3.3 文化衝突風險 331
參考文獻 333
附錄 色林錯區域考察日誌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