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沙氏蛤

西藏沙氏蛤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饒馨博士等人與英國公開大學Peter W. Skelton教授、日本富山大學Shin-ichi Sano教授合作,在拉薩地塊白堊紀中期郎山組中發現一固著蛤新屬新種:Shajia tibetica Rao et al., 2019(西藏沙氏蛤),並分析了其古地理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藏沙氏蛤
  • :動物界
  • :馬尾蛤目
  • 分布區域:西藏
物種學史,分布範圍,

物種學史

固著蛤是雙殼類馬尾蛤目(Hippuritida Newell,1965)的統稱,起源於晚侏羅世牛津期中槓少乃期,至記重慨白堊紀末滅絕。它們主要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淺水碳酸鹽台地環境,即當時的特提斯–大西洋–太平洋海域。在白堊紀中期的阿普特期至阿爾布期,拉薩地塊位於新特提斯海域的北側,普遍發育淺海碳酸鹽岩沉積。在其北部沉積了以照驗榆鴉灰岩為主,偶夾火山岩的郎山組。本項研究報導的固著蛤化石採集自尼瑪縣當穹錯西岸的郎山組上部,命名為Shajia是為了紀念沙金庚研究員對西藏雙殼類研究的突出貢獻。該屬鑑定特徵是上殼後附肌板的閉殼肌附著面朝向後方,下殼的後附肌板向內傾斜,略隆起。Shajia的時代為阿普特期晚期至阿爾布期,目前為單種屬,僅有一種Shajia tibetica Rao et al.,2019,發現於拉薩地塊和印度拉達朵潤克。
西藏沙氏蛤

分布範圍

在白堊紀中期(阿普特期晚期至阿爾布期),亞洲西南部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科希斯坦和印度北部拉達克在內,普遍分布有“Yasin fauna”(亞辛動物群)。亞辛生物群以固著蛤組合Auroradiolites gilgitensis/Horiopleura Haydeni為代表,至今為止,該固著蛤組合未在拉薩地塊有報導。但是,本次研究所發現的Shajia tibetica與H. Haydeni在殼體的大小和外形上極為相似,區別僅在於右殼後附肌板結構,Shajia被認為是起源於Horiopleura。在拉薩板塊,白堊紀中期普遍承殼霉芝分布的Auroradiolites biconvexus,被認為直接起源於A. gilgitensis。而且,拉薩地塊Auroradiolites biconvexus/Shajia tibetica組合的時代是阿普特期晚期至阿爾布期,與亞辛生物群相同,所以這一組合應為亞辛慨民婆生物群的區域變種。這察危婆一發現證明亞辛生物群在阿普特期晚期已擴散至拉薩板塊,且說明拉薩地塊在白堊紀中期與上文中提到的亞州西南部其他區域可進行生物古地理對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