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桃葉珊瑚葉,中藥名。為山茱萸科植物喜馬拉雅珊瑚Aucuba himalaica Hook. f. et Thoms.的葉。分布於陝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血之功效。用於水火燙傷,痔瘡,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藏桃葉珊瑚葉
- 別稱:軟葉羅傘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傘形目
- 科:山茱萸科
- 屬:桃葉珊瑚屬
- 種:喜馬拉雅珊瑚
- 分布區域:陝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
- 採集時間:全年均可采
- 用量:外用:適量,搗敷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理作用,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血。
主治
用於水火燙傷,痔瘡,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痔瘡:(1)桃葉珊瑚葉、無花果、槐角各五錢,地榆一兩水煎服。(2)桃葉珊瑚葉、五倍子、白礬、芒硝、枳殼、防風各二錢水煎服。
2、治火燙傷:景天三七、桃葉珊瑚葉、鮮絡石藤共搗爛調敷患處。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6(-8)米,胸徑5-10厘米;當年生枝被柔毛,老枝具白色皮孔,長圓形,葉痕顯著。葉羊皮紙質或薄革質,橢圓形、長橢圓形,稀長圓披針形,長10-15(-20)厘米,寬3-5(-7)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尾長1-1.5厘米,邊緣1/3以上具7-9對細鋸齒;葉脈在上面顯著下凹,下面凸出,被粗毛,側脈未達葉緣即網連;葉柄長2-3厘米,被粗毛。雄花序為總狀圓錐花序,生於小枝頂端,長8-10(-13)厘米,各部分均為紫紅色,幼時密被柔毛,柔毛上段略為紫紅色;花梗長2-2.5毫米,被柔毛;萼片小,微4圓裂,被柔毛,花瓣4,長卵形,長3-3.5毫米,寬2毫米,先端尖尾長1.5-2毫米;雄蕊4,長1-2.5毫米,花絲粗壯;花盤肉質,微4裂。雌花序為圓錐花序,長3-5厘米,密被粗毛及紅褐色柔毛,各部分均為紫紅色;雌花萼片及花瓣與雄花相似;子房下位,被粗毛,花柱粗壯,柱頭微2裂,花下具關節及2小苞片。幼果綠色,被疏毛,熟後深紅色,卵狀長圓形,長1-1.2厘米,花柱及柱頭宿存於果實頂端。花期3-5月;果期10月至翌年5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2300m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中。分布於陝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藥理作用
桃葉珊瑚苷有解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