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柄駝舞虻

西藏柄駝舞虻

舞虻科隸屬於雙翅目短角亞目中的舞虻總科,在系統演化上是虻類中最進化的類群。它們大多是捕食性昆蟲,對害蟲起著一定的控制作用。為有用的天敵昆蟲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藏柄駝舞虻
  • :動物界
  • :雙翅目
  • 亞目:短角亞目
  • :舞虻科
  • 亞科:駝舞虻亞科
  • :柄駝舞虻屬
  • 分布區域:西藏
基本信息,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種群分布,繁殖方式,

基本信息

編號:1652
拉丁目名:DIPTERA
中文目名:雙翅目
拉丁亞目:BRACHYCERA
中文亞目:短角亞目
總科:舞虻總科
拉丁科名:Empididae
中文亞科:蛇舞虻亞科
拉丁亞科:Hybotinae
中文屬名:柄駝舞虻屬
拉丁屬名:Syneches
拉丁種名:tibetanus
定名人:Yang et Yang
年代:1987
中文名:西藏柄駝舞虻
原始文獻:In Zhang S(ed): Agricultural insects, spiders, plant diseases and weeds of Xizang, 2: 171.
模式產地:西藏波密。
國內分布:西藏(波密)。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志昆蟲綱 第三十四卷 舞虻科:258-259

外形特徵

體長3.5毫米~5.5毫米,前翅長3.3毫米~4.3毫米。
頭部黑褐色,有灰粉。複眼發達,接眼式,呈赤褐色,上部小眼面明顯擴大;單眼黃棕色,位於單眼瘤上。觸角褐色,第二節一環端鬃;第三節暗黃色,背面有數根鬃;觸角芒細長,有短細毛,長約為觸角的3倍。喙刺狀、前,暗紅棕色;須細長、淺黃褐色。
胸部明顯隆突,黑褐色,略帶光澤,有灰粉。足黑褐色,密被較長的毛,大致排列成排,但跗節全呈暗淡的黃色,前中足脛節末端暗黃色,後足脛節末端暗黃褐色。後足腿節略比脛節粗大,腹面具5-6根長腹鬃大致排列成一排;脛節中部有1根長背鬃。翅近白色透明,略帶極淺的褐色,具淺褐色的翅痣,脈淺褐色。平衡棒淺灰黃色。
腹部略向下彎曲,淺褐色,有灰粉;腹面色淺、近黃褐色。毛和鬃淡黃色,長絨毛狀。雄性外生殖器: 第九背板半背片向端部縮小,背側突側視呈叉狀;下生殖板寬大,四周骨化強。

棲息環境

大部份舞虻幼蟲都是掠食性的,並棲息在不同的環境,包括水中或陸上。

生活習性

喜陰暗潮濕之地

種群分布

西藏

繁殖方式

雄虻會將獵物用絲包裹,用來向雌虻求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