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蘆菌核病

西葫蘆菌核病

西葫蘆菌核病是一種核盤菌,屬於囊菌門真菌。

基本介紹

  • 別名:西葫蘆菌核病
  • 常見發病部位:果實及莖蔓
  • 類型:核盤菌
  • 屬於:囊菌門真菌
症狀,病原,傳播途徑,防治措施,

症狀

主要為害果實及莖蔓。果實染病,殘花部先呈水浸狀腐爛,後長出白色菌絲,菌絲上散生鼠糞狀黑色菌核。莖蔓染病,初呈水浸狀,病部變褐,後也長出白色菌絲和黑色菌核,病部以上葉、莖蔓枯死。菌核病是土傳真菌性病害,常造成植株枯死或腐爛。其寄主十分廣泛,可侵害64科383種植物,蔬菜作物包括西葫蘆、番茄、茄子、甜椒、菜豆、萵筍、白菜、黃瓜等,是保護地蔬菜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受害的地塊產量損失10%~30%,重者達90%以上。

病原

核盤菌,屬於囊菌門真菌。

傳播途徑

菌核遺留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種子中的菌核,隨播種帶病種子進入田間,或遺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適宜溫濕度條件即萌發產出子囊盤,放散出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蔓延,侵染衰老花瓣或葉片,長出白色菌絲,開始為害柱頭或幼瓜。在田間帶菌雄花落在健葉或莖上經菌絲接觸,易引起發病,並以這種方式進行重複侵染,直到條件惡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隨種株混入種子間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適其發病,北方3-5月發生多。本對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高於85%,溫度在15-20℃利於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侵入及子囊盤產生。因此,低溫、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於該病發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時間短,數量多。連年種植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肥或霜害、凍害條件下發病重。此外,定植期對發病有一定影響。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以生態防治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可以控制該病流行。
(1)農業防治。有條件的實行與水生作物輪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個月,或收穫後及時深翻,深度要求達到20厘米,將菌核埋入深層,抑制子囊盤出土。同時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寄主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鹽水加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種2-3次,汰除菌核,或塑膠棚採用紫外線塑膠膜,可抑制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採用高畦覆蓋地膜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抱子,減少菌源。
(3)種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藥土耙入土中,畝用藥1公斤對細土20公斤拌勻;種子用50℃溫水加新高脂膜浸種10分鐘,即可殺死菌核。加強苗期管理,合理密植,移栽後及時澆透緩苗水,隨後合理追肥、適度澆水,在西葫蘆開花期、幼果期、果實膨大期各噴灑壯瓜蒂靈一次,增粗瓜蒂,強化營養輸送量,促進瓜體快速發育,瓜型漂亮,使西葫蘆高產優質。
(4)生態防治。棚室上午以悶棚提溫為主,下午及時放風排濕,發病後可適當提高夜溫以減少結露,早春日均溫控制在29℃高溫,相對濕度低於65%可減少發病,防止澆水過量,土壤濕度大時,適當延長澆水間隔期。將奧-力-克霉止按300—500倍液稀釋,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霧,每5—7天噴藥1次,噴藥次數視病情而定。病情嚴重時,按奧-力-克霉止300倍液稀釋,3天噴施一次。
(5)棚室或露地出現子囊盤時,採用煙霧或噴霧法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