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良莊村(高邑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良莊村位於縣城西6公里,全村2000多人,2000多畝地,是石家莊歷史文化名村之一。

全村兩委班子健全,設有黨支部。立村產業為氧化鋅,全村有12家成規模的氧化鋅生產企業,為全村解決近1000多人就業問題,為壯大新農村做出了巨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良莊村
  • 人口數量:2000多人
  • 面積:2000多畝地
  • 位置:石家莊
古老村莊 四百餘載,青磚藍瓦 古建猶存,真武廟前 故事良多,“榆林堂”里 三教共祭,崇文重教 桃李芬芳,地理位置,

古老村莊 四百餘載

在高邑西部北部,有一溜兒四個“糧莊”,從東往西分別為東良莊、石良莊、王良莊、西良莊。民間傳說,這些都是當年劉秀在這裡駐兵時的“糧草庫”。
位於高邑西部偏北十多華里的西良莊,就是其中的一個。西良莊周邊與王良莊、王家村、西塔影、董家莊、谷興莊、王同莊等村莊接壤,現有人口1500多人。
根據西良莊村現已70多歲的劉宗甫介紹,西良莊村始建於明正德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該村還擁有多處古建築,雖然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仍保存較為完好。
據縣誌記載,明代正德年間,高邑縣五百村的岳凌霜,曾任陝西甘州副使、苑馬寺卿。他告老還鄉後,在泥河兩岸購置了一些荒田,讓五百村岳氏佃農去開墾種地,初建村莊,定名岳粱家莊,到清末民初,由城照村遷入岳梁家莊的李氏家族,除種地外,還經商,開錢莊,逐步富強起來。後來,又兩次更改村名,由岳粱家莊改為西粱家莊又改為西良莊。
當時,從東往西有一條通衢大道,自贊皇縣城經高邑縣城照、萬城、田家莊、榆林、過西良莊,穿過泥河石橋通往高邑城關。
西良莊泥河石橋系三墩兩拱青石大橋,橋頭曾立有鹹豐年重修碑記,記述了當年這條交通要道的繁榮興盛狀況。由於當年行走的車輛太多了,經過長期的鐵輪車碾壓,石橋面上形成了兩條深深的溝印,可見當年車流量之大。
在文人筆下,當年的泥河是一幅美麗的畫面:“古老的泥河,涓水淙淙,溪流不斷,岸邊老柳、榆桑、杜梨、槐楊,翠蔭迥影;清淺水裡,魚游蝦蹦,鶯鳥鑽林,野花綻放,嫣紅奼紫;青草叢中蚱蜢蟈蟈,麥苗地里飄散清香,青紗帳里蛙鳴蟬唱,好一派平原風光,秀美、俊氣。家鄉沃土溫馨可愛,層林翠,鮮花香,布穀幽鳴,喜鵲飛翔,旖旎風光,多么令人嚮往。”
雖然根據記載,西良莊始建於明正德年間,但在此之前,就有人類聚居,從“平崗造田”活動中出土的磚塘墓以及古老的陶器、玉器、青銅箭簇可以證明,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只不過在歷史長河中,歷“戰中山於房子”、“劉秀走國”、“夏王竇建德征戰”、“燕王掃北”等幾多兵戈激戰,先民避災逃難,數次遷移,致使田園荒廢,農桑綴耕。
明代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移至高邑西良莊以後,還從城照、馬閒、營兒、南焦遷移來許多農民,形成了岳、李、趙、許四大家族和劉、馬、韓、白四小家族的八大姓氏。其中李氏家族漸成發家大戶。李家於清代嘉慶年間,開始在西良莊大興土木,建成聲名遠震冀中南的“瓦房群落”。
劉宗甫說,當時人們站在京廣鐵路路基上,向西望去,就能看到一座座高大的起脊瓦房如利鍔插天,矗立於遠黛近綠的層林之中,與麗日彩霞相映,十分壯觀。

青磚藍瓦 古建猶存

在高邑縣諸多古代建築中,起脊瓦房為數不少,僅西良莊村就有12座,此類瓦房,高大寬敞,內部是土木結構,外臥一層青磚,上扣一層藍瓦,房頂起脊,兩面出水。
虎頭牽檐,結構類似起脊瓦房,但房頂是平頂,用炭渣捶打而成,正屋前臉稍高,以短瓦修繕。建國初期,此類瓦房在西良莊有6座,其中一座在民兵執勤烤火時失火焚毀,另外幾座在1963年大洪水後逐漸淘汰改建。
起脊瓦房在西良莊還有一座保存比較完整的,但房上的裝飾品、瓦頂獸雕已蕩然無存。它坐落在村委會駐地,其他殘缺不全的起脊瓦房還保存有五座。虎頭牽檐瓦房,在西良莊村還能見到一座,但已不是原型,坐落在前街東頭。
西良莊村村幹部李建革介紹,這兩類瓦房,在民間統稱“瓦房”,與平頂房大不相同,它們用青磚藍瓦砌成,結構高大雄偉,氣勢恢宏,外裹青磚,一臥到底,根基多數為青石條壓底,下面還墊有夯實的石灰、膠泥、沙三合土,堅硬牢固,精工細作,每座瓦房建築都要修建兩三年,而且均用山西五台的能工巧匠,精心雕造。
這些瓦房內部是土木結構,梁頭還雕有大魚頭,飾以荷蓮牡丹等花卉圖案以示富貴榮華,室內木屏風雕花藝術更是極為考究。在屋頂四角,還有青龍及諸獸造型,不但富麗堂皇,還有“鎮宅祛邪”之意。另外,龍鬚系鐵質,有避雷功能。
這些高大的瓦房,不但建築藝術高超,外觀宏偉,而且堅固耐用,經歷代洪水、地震、雷擊而巍然不動,令人讚嘆不已。
在建國初期,高邑縣二高小選中了西良莊,遷校於其中,在這環境潔雅、鐘靈毓秀的瓦房院內(當時院內有疊翠的青竹、香果樹,院外有成群的柏樹林),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有用的人才,在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真武廟前 故事良多

在西良莊的南北街北頭,有一座真武廟。這南北街曾是萬城至高邑的必經大道,贊皇人也經此路趕高邑集。
真武廟又稱玄武廟,民稱紅廟,屬道教系列,是威武的“鎮道神”。故事出自《北遊記》。相傳真武在修道時,曾忍受各種折磨苦練功德,十餘日水米未進,飢腸轆轆,真武便用利劍剖腹,取出腸肚扔到路邊,繼續去修行,再也不知飢餓。故人們稱其為“淨肚佛”。
傳說真武神像兇猛威武,鎮守街道,主管蝗蟲。每到蝗災,人們就到真武廟祭祀,祈求真武神保佑人丁平安,辟邪鎮妖,使人不生疾病。
西良莊的真武廟後殿塑有真武雕像,系木架為骨,黃泥、石灰泥為皮,漆畫點染,坐北面南,正朝著大道。殿前有一廊房,供祭祀跪拜之用,香火不斷。
真武廟門前,曾經有一對石獅,造型非常精美,獅爪及獅背還有小獅嬉鬧。建國前,秦基偉、宋任窮曾途經西良莊,對此獅大加讚賞;北京學者李丹石也稱讚此獅造型精良:“蘇州園林雕塑尚不及矣。”可惜這一對無價之寶被砸毀,後來獅身和石供桌也被盜走。
西良莊在歷史上多次發生蝗災。在1943年秋,發生過一次大蝗災,一連數日,飛蝗滿天,呼呼作響,昏天暗日。蝗蟲所到之處,莊家全成光桿,顆粒無收。當時農民一邊在真武廟求神庇佑,一邊到田地用樹枝扑打追逐蝗蟲,還從土中挖出大量蝗蟲卵,點火燒蝗蟲、蝗卵和蝻子(幼蟲)。飛蝗過後,又生一大批蝻子,人們在田間挖溝,將蝻子(無翅,只會蹦不會飛)追打逐入溝中,填土活埋,消滅之。
“姊槐兩岸人家”,這是高邑農村春節對聯中常常能看到的一句話。姊河、槐河,是兩條流經高邑境內的河流。殊不知,當地還有一條名叫“泥河”的河流,這是一條完全在高邑縣境內的河流。泥河,西起城照,東至塔張村,全長22.4公里,沿途經過18個村,流域面積93平方公里,是高邑主要排澇河道。近年來,隨著水位下降,泥河早已不存,只留下曾經架在河面上的那些石拱橋、磚拱橋、涵洞橋撒落在田野。至於清溪莎蘆,常年淙流的宜人風光,如今也成了文字記憶。但曾多次改道的泥河,把兩岸寬闊的河床變成了沃土,養育著兩岸的百姓,成就了一處處耀古爍今、幾度輝煌的村莊。西良莊村,就是泥河北岸的一處古老、別致,有著獨特魅力的村莊。

“榆林堂”里 三教共祭

在泥河北岸,古時建有“三教堂祠”,碑刻有“鹹豐年岳梁家莊、榆林村民捐資重修”內容。該廟距榆林村較近,人們習慣也稱為“榆林堂”。
這座三教堂祠比較有特色,在祠內“儒、佛、道於一體,共祭一廟”,這種情形不僅在高邑縣僅有一座廟,在其他地方也不多見。廟分前後兩殿,青瓦起脊土木結構。前殿塑有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尊泥雕神像,後殿有觀音、普賢、文殊三菩薩像,兩壁泥塑童男童女。
據考證,這座三教堂祠始建於清初,鹹豐、民國初年曾兩次重修擴建。古時候,因為此廟處於交通要道北側,地理位置、自然環境都不錯,因此來往香客繁多。每逢初一,十五,都有許多當地善男信女參拜祭祀。每年農曆2月15日有一次規模較大的醮會活動,俗稱“過會”,參會者不但有本縣本鄉民眾,還有寧晉、柏鄉、臨城、贊皇、趙縣、元氏等地民眾。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聚來上香,同時還打扇鼓、念經、唱戲,舉行祭祀,中午還準備有開水、飯菜,供來客食用。
醮會,亦稱打醮,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祭祀活動。古代西良莊人為祈求豐年,保民平安,也搞打醮活動,一般為春冬兩季舉行。春天的醮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馬平安;冬天醮會,為了答謝上天護佑、天神賜福、喜莊豐收。醮會,要向天神焚燒“開天符”,以求天門敞開,要謁廟行香,擺金斗銀斗各種供品,晚上秉燈燭作法事,向玉皇大帝奏“表章”說明人間疾苦、要求和願望,請求天神“赦罪賜福”。之後,還有謁廟行香、超度亡魂、誦皇經、送神,以及灑靜、分食供品,以求消除百病疾苦,保持四季平安。

崇文重教 桃李芬芳

西良莊立村幾百年來,還形成了一種崇文重教的傳統。近代,西良莊國小也曾為國家培育了眾多英才。
西良莊人李文東,曾留學德、法、俄三國,是中國光學先驅之一。民國時期曾任重慶研究院院長,解放前夕,蔣介石撤離大陸時,曾派專機接其去台灣,他冒著被特務盯梢暗殺的危險,拒絕去台灣。解放後,李文東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兵器製造專家、高級軍械工程師,對新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夜視技術的研究引起了各國的重視。英、美、蘇等國相繼把夜視技術套用到軍事上,而且部分產品還裝備了部隊。在抗美援朝時,志願軍就在夜間作戰時沒少吃虧。1956年,彭德懷在視察李文東所在兵工廠時,把從朝鮮戰場上繳獲的一具槍用紅外瞄準鏡交給了工廠,並指示工廠:“我們也要做紅外線瞄準具。”在李文東和同事們的精心研製下,終於在1959年組裝了中國第一架坦克夜間駕駛儀,並裝備在了坦克上,參加了國慶節十周年閱兵式。此後他們又研製組裝了10種紅外夜視儀,實現了科研向生產的轉化,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該村另外一位李氏名人李藺田,曾就讀於清華大學,品學兼優,早期參加革命,參與了湘鄂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李藺田曾任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西良莊村還走出了許多熱血青年,為抗日救國和人民解放事業,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如岳輝南,14歲參加八路軍,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大學醫學系深造,畢業後一直在北京醫院供職,成為著名的醫學專家,他曾赴非洲、歐洲和東南亞進行學術交流,周恩來總理曾親自點名,派他出國為外國領導人看病。

地理位置

西良莊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