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西羊頭山位於山西晉城高平市寺莊鎮
高良村。古謂西羊頭山,與高平市神農鎮的羊頭山東西呼應,人們俗稱神頭嶺。山之陰,有傳說的仙女河依山而過;山之陽,有史載的古泫谷水傍山而流。山上良田阡陌相連,梨果彎腰迎賓,叢林野花點綴其間。雖不能說是人間仙境,卻也秀色可人。
在神頭嶺這一區域內,既有神農炎帝的遺存,也流傳著諸多與農耕文化脈息相同的故事傳聞,同時民間存在著許多
炎帝文化元素極濃的民風民俗。
在神頭嶺實地考察中發現,神頭嶺背坡約二百餘米處,尚存有炎帝老廟遺址一處,碑碣石刻三通,為周邊高良村、賈村、釜山村三個村莊合力修建。其廟宇年度久遠,已無從考證,三塊碑碣石刻,兩塊較為完整,一塊為兩半截,分別為金代、清代和民國時期所立。同時在周邊村莊還發現有保存完好的炎帝廟宇四座,穴居兩處。其中高良村炎帝廟建在舊村東北一高台上,為一進院,大約始建於明早期,廟內原有石碑四通,均系歷代維修碑,現在一村民山牆上。賈村炎帝廟位於村東南,為一進院落,始建不詳(約為清朝早期),有部分破損。2006年,村上集資加於補修,廟內有清代、民國補修遺碑兩塊,新立碑一塊。
歷史遺存
神農炎帝在西羊頭山,種嘉禾、行商貿、辟釀造,惠及人類。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德,留住深深的懷念,集資聚力為其修廟宇,刻石碑。目前,在西羊頭山上存有炎帝老廟遺址一處,周邊炎帝廟四座,穴居兩處。其年代之早,數量之多,令人驚嘆。
神頭嶺炎帝廟:位於神頭嶺背坡,距嶺頂處約二百餘米。為周邊高良村、賈村、釜山村三個村子合力修建。廟始建何時,已無從考據。但以遺存的碑碣,知其年代久遠。加之相當大區域內它為唯一,故百姓稱其炎帝老廟,以別於日後重建的炎帝廟。炎帝老廟為一進院落,進院又分三個小院。廟內正殿供有神農炎帝固定塑像一尊。另有一尊活動的炎帝雕像(稱炎帝走像)置於偏殿,供各村請其到村中奉祀之備。在廟內西院西殿供有“牛王爺”和“蠶姑奶奶”神像。廟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頹廢傾圮,五十年代因修建釜山鄉政府和學校時,取材於廟而夷為平地,僅存遺址及岩石護牆留在風雨中。雖然廟蕩然無存,但深深植根西羊頭山的農耕文化,卻永遠塗抹不掉,揮之不去。
相傳,神頭炎帝老廟原來氣勢恢宏,香火薪傳,歷千年不衰。有一年春天,已快過了播種季節,仍未見一滴雨,焦急的人們便到老廟向炎帝乞祀。說來也怪,當天夜裡普降甘霖,緩解了旱情。人們播下種子,來年喜獲豐收。炎帝顯靈的訊息,霎時傳播開來。自此以後,周邊百姓和十里開外大村小莊,紛紛上山奉祀。有時幾個村子湊在一起會發生爭執,甚至拳腳相向。為此,許多村莊相繼在村中建起炎帝廟。周邊的村子高良、賈村、釜山、掘山、箭頭村也都建了炎帝廟。
炎帝老廟現存碑三塊,其中兩塊較完整,一塊為兩半截,分別為金代、清代和民國時期。
神話傳說
金牛山金雞丘
緊挨西羊頭山西側,有一座金牛山和一座金雞嶺。站在金牛山的東南側,放眼望去,金牛山確實像一頭俯著的大黃牛。或許是金牛山的像形似牛和金雞嶺上原有一小丘似雞而得名;或許名字源於流傳民間的故事,不得而知。
相傳很早以前,炎帝在神頭嶺興農事之舉,感動了上蒼。上蒼派了一頭大黃牛和一隻紅公雞相隨,從遙遠的西方到神頭嶺,幫炎帝耕田和報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去了。隨著炎帝的老逝,大黃牛和紅公雞也行將就老。以為留念,大黃牛和紅公雞不願西歸,便在神頭嶺旁臥地成山。為此,山上經常閃現金光。
一天,南方一個雲遊道士,路過神頭嶺,發現了金牛和金雞。貪心的道士強行扳著牛角拖牛走,終因拖不動金牛,一使勁扳掉了兩隻牛角。道士便拿著牛角,抱起金雞揚長而去。從此金牛山不再金光閃現。但金牛山有寶藏及金牛山是寶山,迅速在人們中間傳開。由此,引來許多進山探寶和獵奇的人,從而衍生了許多金牛山的奇聞。
龍泉水
神農炎帝狩獵行至神頭嶺時,發現此處土地肥沃,氣候濕潤,很適合五穀生長。也相中了這裡進可攻,退可守,可有效抵禦異族襲擾的地理優勢,便決議留在此地興農事。可留下來後,有一件事,讓炎帝犯了難。那就是整個神頭嶺,沒有發現一滴水。放開灌溉田禾不說,飲用水就是大問題。炎帝相中了這片地,還是堅持留了下來,每天到山下的河裡挑水上山。不知是炎帝鴻運蓋頂,還是炎帝之舉感動了哪位神仙。有一天,突然一陣轟鳴過後,在山北一塊岩石上裂開了一個大口子。從裂口處噴出一股水來。涓涓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即使三年荒旱,永無斷流。後來人們在泉水下方,建造了一個八角形水池,接納泉水,供人們飲用。湧泉水質清澈,口感甘醇。傳說剛開始,泉口酷似龍頭,所以老百姓呼之龍泉。後來,炎帝廟建造在龍泉和金雞嶺中間。使得後來文人有了“東有龍泉湧水,西有金雞報曉”的金句。
飲牛圪洞
在釜山村南水流邊,傳說有一個牛蹄印形的水坑,水坑裡波光粼粼,不管雨澇荒旱,從來沒有乾過。水池倒也其貌不揚,但它有一段美麗的傳說,一直在釜山一帶流傳著。聽老人們說,早在古時候,人們常常聽到金牛山的金牛,夜晚到釜山的水邊來飲水。出於好奇,有幾個人在一天晚上,人靜時分,悄悄的起床。到水邊,想看金牛到底是什麼樣子。誰知道他們離金牛還有很遠距離時,金牛便發現了他們。只見一道金光過後,什麼也看不見了。從此,夜晚再未聽到金牛到水邊飲水的響聲。第二天,村民們在水邊卻意外的發現了一個水蹄印形狀的小坑。不管是大雨瓢潑,還是河水沖刷,牛蹄印坑永遠留在水邊。日子久了,人們也就將這個地方叫飲牛圪洞。
仙女河
西羊頭山北山腳下,流淌著一條河,發源於發鳩山西端,入釜山境內,緊依西羊頭山腳下而過,途中流經八九個村後,匯入丹河。傳說,炎帝在西羊頭山留居期間,他的二女兒因戲水,溺死東海。炎帝夫婦和部落人悲痛不已,淚水如涌如注,竟然流成一條河,百姓管這條河叫仙女河,也稱泫水河。炎帝的二女兒,死後化作精衛鳥,發誓,銜西山之石,欲填東海。才有了人們耳熟能詳,千年流傳的“精衛填海”的神話。
村名由來
村子有名字,不足為奇。奇的是西羊頭山周邊的村名有趣聞。筆者孩提時,父輩說:“釜山原來是灶台,高良廟會賈村擺,東西曲村把曲曬。”這些不經意的話,說的是西羊頭山周圍村子名的由來,也是
炎帝文化的一頁。
上古時期,高平境內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山。曾經是神農炎帝居留興稼穡,啟商賈,辟釀造的地方,故而以神農氏族的圖騰一羊,命名為西羊頭山。與此同時,將西羊頭山山下聚居之處喚作“膏粱”。這就是
高良村最早的名字。“膏粱”是五穀的代名詞,其泛指五穀。高良村也因炎帝在此在這裡興稼穡播五穀而得名“膏粱村”。
傳說炎帝在西羊頭山興農事,越做越大,從山上做到山下。為了方便耕播,在山下修築了灶台。時間一長,爐灰便堆成一座小丘。後來到別處發展時,將鍋往小丘上一扣,就走了。由於這片土地肥沃,很適宜種莊稼,就有了許多人聚居於此,因為有這樣一座如倒扣著的釜形小山,將村命名為釜山村。
興農以來,老百姓收穫日豐,常有一些盈餘。所盈之物並非同一,你是麻盈,我是粟豐。相鄰之間,時不時的以你余麻易我剩粟。炎帝便在西羊頭山東北處設點,開始了定時的抱布貿絲,以物易物的活動,這大概就是商貿的開端。
賈村就是炎帝行商服賈的地方,古時這地方叫賈村,直到後來人們以訛傳訛,說是一賈姓人在此開闢了村,所以叫賈村,其實賈村村從來就沒有一戶賈姓村民。難怪以前總聽老人說:高良村以前集會很多,三、八、六、九就有一場。但是奇怪的是戲在高良唱,會在賈村擺。
說到炎帝播五穀,人皆知之;但炎帝行商賈,辟釀造之舉,很少言及。
炎帝在西羊頭山,除了啟動了商賈活動外,另一大創舉就是黃酒和米醋的釀造。在西羊頭山周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釀造黃酒和米醋。這種古老的釀造技藝,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逐漸滅跡。釀造的主要原料是曲。聽老人們經常提起過:西曲原本是個曬曲的大場地。因而人們聚居成村,便把村子叫曲村。曲村成一條狀,故又分成了東曲村、西曲村。
民風民俗
有人說:“民情民俗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區的人們在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人和風俗猶如魚和水”。
神農氏,紀名火德,故名炎帝,以羊為圖騰。因發現麻與五穀,所以百姓也稱其“五穀神”和“麻谷老爺”。自東羊頭山發現嘉禾後,長期留居西羊頭山(神頭領)大興農事。使農業有了大發展,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時代。
雖已時隔數千年,西羊頭山周邊流傳的風俗、生活習性,無不與炎帝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生活在西羊頭山周邊的人們,長期形成了性拘謹、畏法度、守成俗、重農事、乏開拓、少膽略的習性,保留著的麻、粟、稷、糧、菽等品種,以及二十世紀六十年才被打破的種田育桑,養蠶繅絲的傳統農業模式。不能不說是農耕文化的標識。
民間流傳的許多民俗,是炎帝文化的印記。
中元節
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的第二個圓日,故稱中元。此時,正是五穀顆粒豐盈,臨近收穫,是農事告一段落,忙碌了半年的人們可以小憩一下的時節。
這一天,這裡家家戶戶要早早起來,端著用白面蒸的面羊(手巧婆姨還要讓羊銜上谷穗)和各色紙剪成的五穀形狀,用網兜起來,點燃香火,到糧田獻五穀神。人們叫“掛財”。聽老人們說,誰家掛的財早,五穀神給誰家的財富就最多。因而這一天掛財人們會爭相搶先。同時,對幫人勞作了半年的役畜,不再使役。除好好地放牧一天,還會加一些豆類、穀類精料。有的還要給役畜進行一番清洗,用鞭炮繞役畜一圈燃放,把這樣的活動叫“出興”,以示對役畜的感謝。
封倉節
十月十日,天氣轉涼,萬物俱稔,糧果歸倉。這裡的人們用糯米麵蒸成元寶形的燈盞,浸上沾油的香棒點燃,還要蒸製一些木楸、木杈、掃帚、糧囤、犁耙等農具形狀的糯米餅,進行奉祀。
一來提醒你,豐收了,不要忘記發明農具的老祖先;二來歡慶糧食順利入倉,這一天就叫做封倉節。
大年
大年初一是個普天同慶的大節日,我們這裡除了和其他地方一樣喜慶外,還有一種特別的風俗:這一天要獻面的供品外,還要擺放準備好的帶根麻和谷,此時不忘麻谷老爺。 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初一的早晨,太陽將出山之際,登上神頭嶺,看東方雲霞。傳說這時五穀神有預示:如果雲霞呈現紅色,今年高粱會豐收;如果雲霞呈現黃色,今年穀子豐收。
元宵節
在西羊頭山周邊,元宵節和其他地方一樣要搭燈棚、壘社火、掛紅燈、耍故事,歡慶一番。家家戶戶流行元宵節烤制面羊。即用木模製作羊形的烤餅。還有鹿(祿)餅帶福字的花餅、帶壽字的桃形餅。
如果羊是一種象徵,那還有人們對“福”、“祿”、“壽”的祈盼。
特殊的習俗
在
高良村一個古老院落里,原居住著五戶村民,一直保留著一種特殊的民俗,即凡居住在此院的村民,過年慶典時,不獻麻、谷。
據居住在此院一位古稀老人說:他爺爺告訴她,這院原來是麻谷爺的故居,所以居住在此院,過年不獻麻谷。就這樣在此院,話一代一代往下傳,民俗一代一代往下沿襲。
西羊頭山區域文化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因素。因為這裡本就是炎帝文化的一塊沃土。如果說傳說里有些虛擬的東西,那長期形成的風俗應該是更可靠、更真實、更接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