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腳隼

西紅腳隼

西紅腳隼(學名:Falco vespertinus):是隼科、隼屬的鳥類。小型猛禽,體長28-33厘米。翅較長,幾達尾尖。雄鳥通體黑灰色,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栗色,眼圈、嘴、蠟膜和趾亮橙紅色、翼下覆羽和腋羽與體色相似,為黑灰色。雌鳥頭頂和後頸橙棕色,其餘上體沙褐色,具灰色橫斑,前額、頭側、頦和喉皮黃白色或白色,具一短的黑色口角髭紋,下體橙棕色,有時在兩側有少許黑色縱紋,尾灰色,具7-10條黑色橫斑和寬闊的黑色亞端斑,翅下覆羽皮黃色。

棲息和活動於開闊平原、地邊和河谷灌叢地帶。常成對和成小群活動。飛行較快,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在空中盤旋和滑翔,休息時多棲於電話線或電線桿上。主要捕食大型昆蟲,也捕食蛙、野兔、鼠類和鳥類。繁殖於東歐和中歐,往東一直到西伯利亞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上游的一些支流地區,往南到中亞和中國新疆西北部阿爾泰地區、越冬於非洲。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紅腳隼
  • 拉丁學名:Falco vespertin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隼形目
  • 隼科
  • 隼屬
  • :西紅腳隼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66
  • 保護級別:近危(NT)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 外文名:英文 Red-footed Falcon, Western Red-footed Falcon
    法文 Faucon kobez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西紅腳隼翅較長、幾達尾端,第2枚飛羽最長,嘴和趾較弱。雄鳥通體黑灰色,翅上、翅下覆羽和腋羽亦為黑灰色,飛羽灰色,具銀色光澤。雌鳥上體灰色,背、翅和尾具暗灰色橫帶,頭頂至後頸橙棕色或棕色,具纖細的黑色羽軸紋,眼周和眼下有黑斑;頦、喉和頭側白色,其餘下體橙棕色或暗紅色,偶爾具細的黑褐色縱紋,飛羽灰色,初級飛羽黑色,內翈具白色橫斑。翼下覆羽和腋羽橙皮黃色。
幼鳥上體暗褐色,具赭色羽緣,尾具橫斑,前額白色,頭頂具寬的淡色羽緣,眼先、眼周和口角髭紋黑色。下體赭白色,具褐色縱紋。
虹膜暗褐色,其外有一圈紅色邊緣,嘴峰藍色;蠟膜和腳、趾在雄鳥為紅色,雌鳥為橙色,幼鳥為黃色。爪白色。
大小量度:體重♂130-164-克,♀162.5-197.3克;體長♂284-315毫米,♀275-322毫米;翅♂224-253毫米,♀232-255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和活動於開闊平原、地邊和河谷灌叢地帶,也到疏林林緣地帶活動。通常不進入森林深處。特別喜歡開放的空間和稀疏的樹木、作物和小樹林交錯的區域,通常出現在森林邊緣、草地附近、草原和寬闊的河谷中。

生活習性

在中國為夏候鳥。春季遷來時間多在4月初5月末,秋季離開時間多在10-11月。常成對和成小群活動。飛行較快,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在空中盤旋和滑翔,休息時多棲於電話線或電線桿上。
西紅腳隼經常吵鬧,尤其是當它們成群結隊地走動或在晚上聚集在一起進入睡眠之前。它們最常見的叫聲是雄性的“kiou kiou kiou”的高聲,雌性的“kwee kwee kwee”的更柔軟、音調更高。飛行時與燕隼的叫聲非常相似,但頻率稍低。在驚慌時發出更快的叫聲。
主要捕食大型昆蟲,也捕食蛙、野兔、鼠類和鳥類。通常在空中飛行捕食昆蟲和小鳥,也在地上捕食。捕食活動在白天,從清晨直到黃昏。

分布範圍

繁殖地:亞美尼亞、奧地利、白俄羅斯、中國、愛沙尼亞、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俄羅斯(中亞區和東亞區)。
非繁殖地:安哥拉、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尚比亞和辛巴威。
旅鳥: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貝寧、波赫、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金)、賽普勒斯、象牙海岸、丹麥、埃及、衣索比亞、甘比亞、加納、希臘、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利比亞、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黑山、尼日、奈及利亞、北馬其頓、巴勒斯坦、塞內加爾、斯洛維尼亞、蘇丹、敘利亞、多哥、突尼西亞和烏干達。
留鳥:亞塞拜然、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克羅地亞、捷克、芬蘭、法國、喬治亞州、德國、匈牙利、義大利、肯亞、列支敦斯登、馬拉威、摩爾多瓦、莫三比克、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歐洲區)、盧安達、塞爾維亞、斯洛伐克、瑞典、瑞士、坦尚尼亞、土耳其和烏克蘭。
遊蕩(非繁殖地):賴索托。
遊蕩(部分地區):科威特、賴比瑞亞、沙特、阿聯和葉門。
季節性不確定: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遊蕩:阿富汗、比利時、吉布地、埃斯瓦蒂尼、加彭、直布羅陀、愛爾蘭、盧森堡、摩洛哥、荷蘭、挪威、葡萄牙、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席爾、索馬里、西班牙(加那利群島)、英國和美國。
起源不確定(旅鳥):聖馬利諾。
產地不明:吉爾吉斯斯坦。
西紅腳隼
西紅腳隼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自己不營巢,而是利用烏鴉喜鵲等其他鳥類的巢。在無巢可利用時也自己築巢。通常營巢於樹上,有時也在樹洞、岩沿和地面灌叢間營巢。每窩產卵通常3-4枚,偶爾有多至5枚或6枚和少至1-2枚的。卵為白色,密布紅褐色或銹紅色斑,卵的大小為32-42毫米×26-31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晚上和孵卵末期多由雌鳥孵卵,孵化期21-28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全身被有白色絨羽,體重僅10-13克,剛孵出時主要由雄鳥育雛,以後雌鳥亦參與育雛活動,經過26-27天的巢期生活,雛鳥才能離巢。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種群現狀

西紅腳隼的全球物種數量估計為300,000-800,000隻,歐洲有30,000-64,000對(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趨勢理由:由於持續的棲息地破壞,疑似種群數量正在下降。據估計,歐洲數量(約占全球總數的40%)在 17.1 年(三代)內以接近30%的速度減少(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