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葉枯病

西瓜葉枯病

主要危害葉片,亦可危害莖蔓和果實,幼苗子葉受害;多在葉緣發生,初為水漬狀小點,後擴大成褐色水漬狀,圓形或半圓形斑,在高濕條件下,可危害整個子葉,使之枯萎。真葉受害,多發生在葉緣或葉脈間,初為水漬狀小點,在高濕下迅速合併,滲透,使葉片失水青枯。高溫乾燥天氣,則形成直徑2-3毫米的圓形褐斑,天氣潮濕時,可合併成大褐斑,病斑變薄,嚴重時引起葉枯。莖蔓受害,產生橢圓形或梭形、微凹陷的淺褐色斑,果實受害時,產生周圍略隆起的圓形凹陷暗褐色斑,嚴重時,引起果實腐爛。潮濕時各受害部位均可長出黑色霉狀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瓜葉枯病
  • 外文名:Alternaria cucumerina(Ell. et Ev.)Elliott.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病原中文名:瓜鏈格孢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傳播途徑,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西瓜葉枯病
主要危害作物:除為害西瓜外,還可為害甜瓜、黃瓜、冬瓜、南瓜、葫蘆、絲瓜苦瓜瓠瓜等多種葫蘆科植物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形態特徵

Alternaria cucumerina(Ell. et Ev.)Elliott. 稱瓜鏈格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3~5根束生,正直或彎曲,褐色或頂端色淺,基部細胞稍大,具隔膜1~7個,大小23.5~70×3.5~6.5微米;分生孢子多單生,有時2~3個鏈生,常分枝,分生孢子倒棒狀或卵形至橢圓形,褐色,孢身具橫隔膜8~9個,縱隔膜0~3個,隔膜處縊縮,大小16.5~68×7.5~16.5微米,喙長10~63微米,寬2~5微米,最寬處9~18微米,色淺,呈短圓錐狀或圓筒形,平滑或具多個疣,0~3個隔膜。在PDA培養基上菌落初白色,後變灰綠色,背面初黃褐色,後為墨綠色,氣溫25℃,經4~5天能形成分生孢子。該菌生長溫限3~45℃,25~35℃較適,28~32℃最適,在pH3.5~12均可生長。pH6最適。孢子萌發溫限4~38℃,28℃最適,相對濕度高於73%均可萌發,相對濕度85%時,萌發率高達94%。
西瓜葉枯病西瓜葉枯病

傳播途徑

病菌除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及病組織外越冬外,西瓜種子內、外均可帶菌。種表的分生孢子可存活15個月以上,種內的菌絲體經21個月仍具生命力,種子帶菌率與種瓜染病程度有關,無病症的瓜種不帶菌;病菌在室內乾燥保存的病葉上可存活24個月,在大田或旱地土表、潮濕土壤內的病殘體上可存活12個月以上。因此,帶菌的種子和土表的病殘體是該病主要初侵染源。生長期間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進行多次重複再侵染,致田間病害不斷擴大蔓延。該菌對溫度要求不嚴格,氣溫14~36℃、相對濕度高於80%均可發病,田間雨日多、雨量大,相對濕度高於90%易流行或大發生;風雨利於病菌傳播,致該病普遍發生;連作地、偏施或重施氮肥及土壤瘠薄,植株抗病力弱發病重。連續天晴、日照時間長,對該病有抑制作用。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金鐘、冠農較感病。該病近年有日趨嚴重之勢,生產上應予注意。

防治方法

(1)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適宜當地栽培的耐病品種。較抗病的品種有鄭州5號、鄭雜7號、西農8號、粵優2號、撫州西瓜、新紅寶等。(2)收穫後注意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不要在田邊堆放病殘體。(3)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在坐瓜前開始噴施惠滿豐液肥,每667m2320毫升,對水500倍,提高抗病性。(4)科學地確定播種期,露地宜在日均溫穩定在15℃以上,5厘米深處土溫穩定在12℃以上時播種,即桃始花,種西瓜。如欲搶早可採用地膜覆蓋使其達到上述溫度再播種。(5)對有帶菌可能的種子,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淨後催芽播種。(6)有條件的提倡採用避雨栽培法,露地西瓜雨後要特別注意開溝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對減輕該病具重要作用。(7)加強測報,掌握在發病前未見病斑時開始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乾懸粉500倍液、80%大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均有實效,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60升,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8)採用搭架栽培法,每667m21500株,採用單蔓整枝,6~7葉時摘去第一朵雌花,保留12~13片葉子,不僅增產、增收,還可減輕該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