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細菌性褐斑病

西瓜細菌性褐斑病一種細菌性疫病,主要危害西瓜的葉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瓜細菌性褐斑病
  • 外文名:Watermelon bacterial leaf spot.
  • 別名:西瓜細菌性斑點病
  • 拉丁學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ucurlritae(Bryan)Dye.
  • :普羅特斯門
  • :γ普羅特斯綱
  • :黃單胞菌目
  • :黃單胞菌科
  • 黃單胞菌屬
  • 報檢植物西瓜
  • 報檢類型病害
  • 檢測認定西瓜細菌性褐斑病
  • 病原:油菜黃單胞菌黃瓜致病變種
  • 域名:細菌域
  • 病害類型:細菌
  • 主要寄主:西瓜
  • 危害部位:主要危害葉片
  • 傳播因子:種子、土壤、病殘體
  •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病害症狀,病原特徵,侵染循環,發病因素,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

病害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初在葉片上形成黃色或黃褐色小角斑,大小1~2 mm,嚴重時葉片變褐枯死,有時為害葉緣引起壞死,侵染幼莖和葉柄及果實時,產生灰色斑點,其中心具黃色乾菌膿,似痂斑。

病原特徵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ucurlritae(Bryan)Dye.稱油菜黃單胞菌黃瓜致病變種,屬細菌域、普羅特斯門、γ普羅特斯綱、黃單胞菌目、黃單胞菌科、黃單胞菌屬細菌。菌體桿狀,單生、雙生或鏈生,極生鞭毛,大小0.5~0.6×1.0~1.5µm。具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
病原培養性狀:
肉汁腖瓊脂平面培養菌落圓形,黃色,具光澤,表面光滑,稍隆起,四邊整齊透明。
肉汁腖中培養呈雲霧狀,沒有菌環。
病原生理特性:
該菌生長適溫25~30℃,36℃能生長,致死溫度49℃。

侵染循環

果肉受害擴展到種子上,病菌由種子傳帶,也可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從幼苗的子葉或真葉的水孔或傷口侵入,引起發病。真葉染病後,細菌在薄壁細胞內繁殖,後進入維管束,致葉片染病,然後再從葉片維管束蔓延至莖部維管束,進入瓜內,致瓜種帶菌。棚室西瓜濕度大溫度高,葉面結露、葉緣吐水,利於該菌侵入和擴展。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育苗用的營養土帶菌;或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或帶菌,或有機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
(5)早春溫暖多雨或夏天連陰雨後驟晴,氣溫迅速升高時易發病;連續三天大雨或暴雨易發病;秋季多雨、多霧、重露或寒流來早時易發病。
(6)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高畦栽培,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
(6)育苗移栽,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