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細菌果斑病是由類產鹼假單胞菌西瓜亞種引起的、發生在西瓜的病害,也稱細菌斑點病、西瓜水浸病、果實腐斑病等。苗期和成株均可發病,該病多始於成瓜向陽面,與地面接觸處未見發病,瓜蔓不萎蔫,病瓜周圍病葉上現褐色小斑,病斑通常在葉脈邊緣,有時被一個黃色組織帶包圍。
西瓜細菌性果斑病是西瓜的毀滅性病害,多雨、高濕、大水漫灌時易發生,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該病主要會導致西瓜的果實表面產生病斑甚至腐爛,降低其商品價值和食用價值。
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加強檢疫,不用病區的種子,選用優良盼早熟品種,加強栽培管理等。發病重的田塊或地區,在進入雨季時,可以選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瓜細菌性果斑病
- 外文名:Watermelon bacterial fruit blotch
- 別名:細菌斑點病、西瓜水浸病、果實腐斑病等
- 病原:類產鹼假單胞菌西瓜亞種
- 為害作物:西瓜
- 為害部位:子葉、葉片和果實
病原特徵
為害症狀
- 子葉:造成水漬狀病斑,並沿主脈逐漸發展為黑褐色壞死病斑。
- 葉片:形成不明顯的褐色小斑,周圍有黃色暈圈。通常沿葉脈發展,對植株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卻是感染果實的重要病原來源。植株生長的中期,葉片上的病斑很少,通常不顯著,暗褐色,略呈多角形,病葉很少脫落。開花後14~21天的果實容易感染。
- 果實:典型的病症是在西瓜果實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現水漬狀小斑點,隨後擴大成為不規則的大型橄欖色水漬狀斑塊。發病初期病變只局限在果皮,果肉組織仍然正常,但將嚴重影響西瓜的商品價值。發病中期以後,病原可單獨或隨同腐生菌蔓延到果肉,使果肉變成水漬狀。發病後期受感染的果皮經常會龜裂,並因雜菌感染而向內部腐爛。有些品種果實受感染後,在果實上僅出現龜裂的小褐斑,而無明顯的橄欖色水漬狀斑塊,但病原已侵入果肉組織,造成嚴重的水漬狀病症。病斑上常有黏稠、褐色的菌膿溢出。接觸地面的果面無病斑。
- 瓜蔓、葉柄和根部:通常不被侵染。
侵染循環
流行規律
防治方法
- 加強檢疫,不用病區的種子,發現病種應在當地銷毀,嚴禁外銷。
- 選用優良盼早熟品種。懷疑種子有帶菌可能的,用40%福馬林150倍液浸種30分種後,用清水沖淨浸泡6~8小時,再催芽播種,有些西瓜品種對福馬林敏感,用前應先試驗,以免產生藥害。對福馬林敏感的品種,也可用50℃溫水浸種20分鐘,再催芽播種。
- 與非葫蘆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採用塑膠膜雙層覆蓋等栽培措施。
- 加強管理,採用溫室或火炕無病土育苗,幼果期適當多澆水,果實進入膨大期及成瓜後宜少澆或不澆,爭取在高溫雨季到來前採收完畢,避過發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