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營郵電樓舊址俗稱“飛電樓”,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海濱大道南五號,與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兩相望,為一棟混泥土混合結構的兩層樓。
基本介紹
廣東湛江市西營郵電樓舊址,發展,
廣東湛江市西營郵電樓舊址
法國人侵占廣州灣(廣東湛江市舊稱)後,最早在西營(今霞山區)公使館右側約二百碼(約180米)的地方設立“廣州灣西營埠郵政、電報、電話局”,這是一座約200平方米的二層法式建築,人稱“飛電樓”。當時,設施十分簡陋,只有兩台莫耳斯收發機和一台100門的西門子磁石電話交換機。
那時,“廣州灣郵政、電報、電話局”是由河內法屬印度支那聯邦郵電總局管轄,在法殖廣州灣設局長1人,電台台長1人,由法國人擔任。另外設秘書、師爺(職員)若干人負責局內的文書、財務、報務員、話務員、營業員工作,由越南人擔任。其它接送投遞郵件電報、查修線路、清潔衛生等粗重活則由中國差役承擔。
發展
在網際網路發明之前,電報是人類最快捷的傳遞信息的方法。如今,電報已經退出歷史舞台,電報碼也漸漸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何謂電報碼,1844年,電報的出現給漢字出了一個難題。雖然電報能夠遠距離傳遞信息,但是漢字卻不能直接在電路上傳遞,只能用四個阿拉伯數字組成一個字碼來傳送信息,由於中國有7000多個漢字,於是要用7000多組數字來代替,這就是電報碼,它是一種無規律的無理碼,只有靠人腦來記憶。因此,當年所有電報局都設有專門電報碼翻譯員和《電報碼簿》。
另外,為了方便聯繫和節省費用,人們在各地還都專門設定單位的電報掛號,四個數字碼就代表一個單位,十分簡單明了。由於廣州灣的特殊地理環境,當年法殖廣州灣的電報通訊,出現了一種十分奇特的現象,就是在法殖廣州灣租界區域內,店鋪單位使用的電報掛號,大部分採用中國遂溪麻章的電報掛號。如:霞山“振興和記”的電報掛號是麻章0044號、霞山“五洲大藥房”的電報掛號是麻章3166號、霞山“德成銀號”的電報掛號是麻章6929號、霞山“安成行”的電報掛號是麻章9753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