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邊郡

西漢邊郡

西漢時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定的行政區劃制度。西漢中國歷史上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時期。在政區設定方面,將郡縣制廣泛推行於邊陲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使一些原來管轄不到的區域納入漢王朝的版圖,加強了內地和邊區之間的聯繫。

基本介紹

  • 名稱:西漢邊郡
  • 時期:西漢
  • 設定:東北、北方、西北、西南、南方
東北邊郡,北方邊郡,西北邊郡,西南邊郡,南方邊郡,

東北邊郡

漢初因秦制﹐有遼東遼西﹑右北平﹑漁陽﹑上谷五邊郡。元封三年(前108)滅古朝鮮﹐設定真番﹑臨屯﹑玄菟﹑樂浪四郡。此前﹐元朔元年(前 128)﹐東夷歲(代用字)君南閭等以口二十餘萬歸漢﹐漢武帝劉徹派彭吳至其地﹐設蒼海郡﹐三年即罷。昭帝始元五年(前82)又廢臨屯﹑真番二郡。東北遂有七邊郡。樂浪郡有沃沮﹑歲(代用字)、﹑貊等族聚居﹐南境外即為辰韓﹑馬韓﹑弁韓﹐合稱“三韓”﹐隔海與倭相望。玄菟郡有高句麗族聚居﹐北境外有夫余﹑肅慎等族。肅慎臣屬夫余﹐夫余受轄於玄菟郡。遼東﹑遼西﹑右北平﹑漁陽﹑上谷五郡塞外為烏桓﹑鮮卑﹐本來臣服於匈奴﹐武帝元狩年間﹐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遷烏桓於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其首領每年去長安朝見一次﹐漢設護烏桓校尉﹐擁節監領之。

北方邊郡

漢初因秦制﹐有代﹑雁門﹑雲中﹑北地等郡。高帝六年(前 201)分置定襄郡。武帝元朔二年﹐衛青擊樓煩牡羊王於河南﹐驅逐匈奴﹐占取河南地﹐設立朔方﹑五原二郡﹐四年又分置西河郡﹐北方合為八邊郡。八邊郡外即匈奴﹐漢初不時南下﹐代﹑雁門﹑雲中﹑北地諸郡常受騷亂。自結“和親”之約後﹐邊郡通關市﹐漢與匈奴關係緩和。武帝打擊匈奴取得勝利﹐為加強邊地建設﹐遷徙關東貧民﹐充實從匈奴手中取得的河南新秦中地方﹐發展農墾﹐減少戍卒。沿邊建烽台﹐設候望﹐塞外起亭燧﹐又於邊境築受降城﹐接受匈奴降者。宣帝以後﹐匈奴臣服﹐邊郡數世無煙火之警﹐戶口漸增﹐經濟得到發展。

西北邊郡

漢初因秦制﹐有隴西郡。武帝元狩二年(前 121)﹐匈奴內訌﹐西部渾邪王殺休屠王﹐率眾四萬餘降漢﹐漢收河西地﹐設立武威﹑酒泉二郡。元鼎三年(前114)﹐分隴西﹑北地郡地置天水﹑安定二郡﹐六年又分武威﹑酒泉郡置張掖﹑敦煌二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增設金城郡﹐隴山以西合為八郡。此外﹐平帝元始四年(公元 4)﹐王莽於羌中地設立西海郡﹐新莽末即廢。八郡境內有匈奴﹑羌﹑胡﹑月氏等族聚居。地當中西陸路交通孔道﹐位置衝要。漢朝徙民充實西北邊郡﹐廣開屯田﹐興修水利﹐設定田官﹐又築障塞亭燧﹐綿延長城外數千里。敦煌郡西境設有玉門關﹑陽關﹐關外泛稱為“西域”﹐是中西往來的門戶。絲綢之路即經由西北諸邊郡通向中亞﹑南亞乃至歐洲各地。

西南邊郡

漢時今四川西部﹑南部和雲南﹑貴州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泛稱為“西南夷”。較大的有夜郎﹑且蘭﹑滇﹑邛都﹑昆明﹑都﹑冉﹑白馬等﹐互不統屬。武帝建元六年(前 135)﹐唐蒙出使南越﹐得知蜀地有道可通夜郎﹐於是出符關(今四川合江南)﹐見夜郎侯多同﹐“約為置吏”﹐設犍為郡。此後司馬相如又通邛都﹑都地區﹐置蜀郡都尉。元鼎六年(前 111)南夷且蘭反叛被平﹐設牂柯郡﹐又以邛都為越巂郡﹐都為沈黎郡﹐冉為文山郡﹐白馬為武都郡。元封二年(前109)﹐滇﹑昆明舉國降漢﹐設益州郡﹐天漢三年(前98)廢沈黎郡﹐地節三年(前67)廢文山郡﹐西南合為五邊郡。漢武帝時為加強內地與西南邊郡的聯繫﹐築有“西南夷道”﹐自僰道(今四川宜賓西南)通夜郎﹑滇﹑昆明。

南方邊郡

先秦以來﹐嶺南地區為百越散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在這一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秦亡﹐南海尉趙佗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興﹐高祖派陸賈出使南越﹐立趙佗為南越王﹐臣服於漢。漢武帝元鼎四年﹐南越王興與太后請求內屬﹐待遇等同內地諸侯﹐其相呂嘉等反對﹐殺王﹑太后和漢使者。五年﹐漢發兵擊呂嘉。六年﹐南越平﹐以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元封元年又於今海南島設立儋耳﹑珠崖二郡。昭帝始元五年廢儋耳郡﹐元帝初元三年(前46)廢珠崖郡﹐仍存七郡。諸郡海道通南海各國﹐海外貿易﹐往來頻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