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見牡丹

西溪見牡丹

《西溪見牡丹》是宋朝詩人 范仲淹所作詩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溪見牡丹
  • 創作年代:宋朝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范仲淹
作者簡介,詩詞正文,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生於武寧軍(治所徐州)(一說河北真定府)。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先人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朝宰相范履凍的後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伊川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全集》傳世,通行有清康熙歲寒堂刻版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二十九日,公曆10月1日),范仲淹生於武寧軍(治所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另據方健先生考證,范仲淹生於河北真定府)[1]。在百日時隨家人去無錫望亭(今屬蘇州市)。 父親范墉,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公元990年病逝。謝氏貧困無依,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河南村(今鄒平縣長山鎮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2],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拌於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劃粥割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這樣過了快三年,長山鄉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他發現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驚,愧恨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好好學習,待將來卓然立業,再接母歸養。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現編入國中魯教版及人教版語文八下教材第六單元、蘇教版語文八下教材和滬教版語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主詞”。著作為《范文正公集》。范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詩、詞均有名篇傳世
“彼希聲之鳳皇,亦見譏於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見傷於魯人。鳳豈以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烏賦》(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歐陽修、余靖、尹洙諸人因言事被貶謫的時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當時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要少說話,少管閒事,自己逍遙就行。《靈烏賦》為范所作的同名 岳陽樓記答文)中強調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顯了古代士大夫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即現今所謂的“知識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頗類似於美國開國前期爭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的“給我自由,否則給我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晚講了七百四十年。

詩詞正文

陽和不擇地,海角亦逢春。
憶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