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寺

西津寺

“西津寺”古稱“寶峰寺”,坐落在?>神木縣馬鎮鎮南沿黃河之濱七里處的石山上、占地五畝,始建年代不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津寺
  • 古稱:“寶峰寺”
  • 地址神木縣馬鎮鎮南沿黃河之濱
  • 門票價格:0元
建造歷史,修繕整理,西津寺傳說,相關資料,

建造歷史

西津寺,古稱寶峰寺,坐落在神木縣馬鎮鎮南沿黃河濱七里處的石山上,與山西興縣川口鄉裴家津的東津寺隔河相望,占地五畝,始建年代不詳。據府谷縣誌和碑記載:曾於元代中統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多次擴建維修,迄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清末此寺廟已達到鼎盛時期,有數位僧人主持佛事,晨鐘暮鼓,施主不斷,香菸繚繞,與佳縣白雲山遙相呼應,成為西北黃河沿岸聞名遐邇的佛教、道教寺院。

修繕整理

該寺廟上世紀40年代初遭戰亂洗劫,“文革”時期又遭空前破壞,以致一座依山傍水、占地150畝約13萬多株古柏環繞的寶剎神像毀滅,殿宇坍塌,僅留寺廟殘痕、古柏林帶和雕刻精緻、造型美觀、栩栩如生的石獅一對。還有公元1496年重修該寺時立龍頭龜座碑石一塊,碑陰、碑陽兩側刻有文字,正筆楷書,字跡清晰,記載寺院歷年修繕情況。
欣逢盛世,經當地熱心人士積極倡導奔走,該寺所屬村村民齊心協力,不少單位及個人捐資相助,重修廟宇,再塑神像,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方使當地這一名剎古蹟恢復如初,其規模遠遠超過當年。1993年,該寺被確立為神木縣文物保護單位。
馬鎮人士焦向明心繫鄉梓,抓住省沿河路通車後必將帶動全鎮經濟發展的機遇,果斷決策了西津寺風景旅遊區的開發。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從通往寺廟陡直的石徑上築台階修山門,以減輕遊客登山之勞累;從大雄寶殿到廟門前修亭子建走廊,使遊客在朝香拜佛中感悟祖國宗教文化,略領當地人文景觀和民情風俗;在花香鳥語的柏林間蓋別墅設景點,讓遊客遠離都市喧囂,忘卻世間煩惱,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中,盡享美好人生;在奔騰不息的黃河裡乘汽艇浪遏飛舟,使遊客在緊張、驚險、刺激的體味中,盡情觀賞秦晉峽谷兩岸的無限風光……

西津寺傳說

身居寶山,懷抱黃河,加上翠柏原始森林掩映,無不給西津寺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其中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至今在當地被人們傳為佳話。
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自古被人尊為“神鳥”,它從不棲落無寶之山。寶峰山當初荒山禿嶺,僅廟門前有三株參天古柏,因上面曾落過鳳凰而被尊為“神樹”。寺里曾有一小和尚,長年專事給下山馱水驢割草。他每天大睡到午後,可日落前總能滿載而歸。寺廟方丈感到很奇怪,便不由尾隨其蹤觀看究竟,最後終於發現其中“秘密”:在寺廟後山一處丈許見圓的凹地內,泥土濕潤見水,鮮嫩的蘆草隨割隨長,割而不絕。
方丈曾是個在五台山出家修行的高僧,豈不知曉此處有異?於是,乘一風清月明星朗之夜,悄然一人到此挖掘,月落星沉之時,果然挖出一個極為奇怪的“盆子”:不大不小,似鐵非鐵,似瓷非瓷,少光無澤,甚為粗糙,煞是難看!方丈掃興萬分,隨手拿回將它棄在禪房門外,已做餵雞之盆。可不經意間,他卻發現:此盆盛水水常滿,放米米冒尖。此時他才猛然醒悟:這就是人間稀有、千金難易的“聚寶盆”矣!從此將它小心珍藏起來,輕易不離左右。
是年暮秋,方丈欲返五台山設壇講學,臨行前,特將寶物取出埋在一隱蔽處,並順手摺了“神樹”一枝插上,以備返回時便於尋找。為防樹枝活來,特將樹皮由左向右使勁擰了三圈。次年陽春,方丈歸來,只見滿山遍野都是同樣大小的柏樹,極目望去,茫茫無際,一陣微風吹過,濤聲陣陣,如波似浪,到哪兒再尋寶物呢?再定睛細看,滿山柏樹,其樹紋皆由左向右扭著。此時,他才頓然大悟:“活寶”難留,天意莫違!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這鎮山鎮寺之寶——聚寶盆,方丈特將該山改名為寶峰山,該寺也易名為寶峰寺。
寶峰寺廟周圍柏樹林帶,其樹紋皆由左向右扭著,對此當地老百姓曾流傳著多種說法,可說法大都與迷信和神話聯繫在一起。其實這是植物在特殊環境下生長的自然現象。該山下是一條很狹窄的山溝,每天日照時間短,由於植物的向光性,在長期的生長過程中,其樹皮逐漸向左(東向)扭轉,並非什麼神奇之事(見道光《神木縣誌》“左扭樹”記載)。

相關資料

神木縣馬鎮鎮南沿黃河之濱七里處的石山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