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聞道雙銜鳳帶》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先寫薄命佳人的良苦用心,改裝,拜佛,回答“與阿誰”的問題;下片再寫薄命佳人的虔誠心態,惜時,望月,以實現共度良宵之美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江月·聞道雙銜鳳帶
- 作者:蘇軾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詞
- 詞牌:西江月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西江月
聞道雙銜鳳帶,不妨單著鮫綃。夜香知與阿誰燒。悵望水沈煙裊。
雲鬢風前綠卷,玉顏醉里紅潮。莫教空度可憐宵。月與佳人共僚。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⑶夜香:古代婦女晚時禱神燒的香。與:為了。阿誰:誰。
⑷水沉:又名水沉香。放在水中能沉。古人燒它,其煙氣甚濃甚香,以示敬意。
⑸紅潮:紅暈。
⑹莫教:不要讓。可憐:可愛。沈玄機《感異記》: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聽說佳人佩帶過雙鳳共銜的繡綬帶,單薄穿著代替薄綃也不礙事。夜晚的香不知為誰而燒,帳然望著珍貴的香木燒煙裊裊上飄。
如雲集的鬢髮在風前被捲成綠圈,如玉白的臉面醉酒以後而泛起紅暈。不要白白度過這嗔愛的良宵,月亮和美人是共同美好的。
創作背景
《西江月》約作於宋英宗熙寧六年(1073年)春。是時,蘇軾在太常博士直史館杭州通守任上。目睹宋朝官妓、歌妓或是家妓的紅顏薄命,甚是同情,曾作許多詩詞以憐憫之。
作品鑑賞
這首詞寫一女子在窗前月下遙望所愛,和《月兔茶》主題和意境近似,可以稱之為姊妹篇。
上片寫薄命佳人的美貌及尋春求佛的情景。春天來臨,春心欲動。開頭兩句寫改濃妝為淡妝,改一般裝為貴重裝。從旁人的口裡得知“雙銜鳳帶”裝束本來超出常人水平,但薄命佳人還是改換成了“鮫綃”貴重薄衫。一可顯示身姿美,二可標誌身價高。第三、四句寫燒香拜佛,祈禱神靈。燒上珍貴的水沉香木,如痴如醉,“悵望”“煙裊”。不言自明,是讓菩薩保佑她尋找到一位青春美的心上人。而其所愛已“雙銜鳳帶”,另有他歡。東坡十分重視將外界事物作為詞的信息之源泉,激發詞思之觸媒,表達詞情之載體。“雙銜鳳帶”。“單著鮫綃”,“夜香”“水沉煙”,以我觀物,以物觀我,情以物遷,都打上了青春情愛的印記,富有藝術魅力。
下片寫薄命佳人嚮往與心上人共度良宵的心態。開頭兩句寫美麗的容貌。鬢髮美如雲集似的,風卷綠髮如畫;顏面美如玉白似的,酒醉“紅潮”如花。一頭黑髮,一張紅臉,是女子的招牌,所以東坡特寫得如此唯妙唯肖。不言自明,為的是去會見青春美的心上人;為的是心上人一見傾心,十分喜愛她。第三、四句寫薄命佳人的尋春、度良宵的心態。“莫教空度可憐宵”,好一個“可憐宵”。光陰無情,人生易老,把握良宵,及時行樂。“月”是美好的,“佳人”是美好的,花好月圓,美上加美,然而心上人久待不至,她的美夢難以成真。東坡十分重視通過豐富的想像,將自然界的明月化為有情而動心的知音,變成男女雙方心心相印的橋樑,以寄託薄命佳人的情思,讓這種情思充滿著浪漫主義的美學色彩。
全詞,上片先寫薄命佳人的良苦用心,改裝,拜佛,回答“與阿誰”的問題;下片再寫薄命佳人的虔誠心態,惜時,望月,以實現共度良宵之美願。中國古代的薄命佳人都美麗、善良、可愛,有強烈而熾熱的愛情追求,所以從心底吐露出“莫教空度可憐宵,月與佳人共僚”的虔誠心愿。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