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四壁空圍恨玉

《西江月·四壁空圍恨玉》是宋朝文人張良臣寫的一首詞。這首詞主要描寫一位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飽受相思折磨的苦況。上片寫思婦獨處空閨的寂寞孤獨之情;下片寫別後相思的痛苦。這首閨婦詞寫得十分淒婉,詞法上對仗工整、比喻貼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江月·四壁空圍恨玉
  • 創作年代宋朝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張良臣
  • 作品出處:《絕妙好詞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西江月[1]
四壁空圍恨玉[2],十香[3]淺捻啼綃。殷雲[4]度雨井桐凋。雁雁無書又到。
別後釵分燕尾[5],病餘鏡減鸞腰[6]。蠻江[7]豆蔻[8]影連梢。不道參橫[9]易曉。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西江月:詞牌名,原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2]恨玉:指失意抱恨的女子。
[3]十香:十指。啼綃(xiāo):淚水打濕手絹。
[4]殷云:陰雲,烏雲。度雨:過雨,下雨。
[5]釵分燕尾:釵是雙股的,分開如燕尾形狀。
[6]鏡減鸞腰:照鏡人消瘦。古時女子多以鸞自比。
[7]蠻江:荒江。古時將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荒僻之處稱為蠻荒之地。
[8]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黃色,種子形狀像石榴子,有香味,能入藥。
[9]參橫:參星已落,表示夜久將曉。

白話譯文

我獨自待在空空的閨房裡面,十指輕捏著被淚水打濕的手絹。屋外陰雲密布,落雨不時敲打著庭院井旁的梧桐樹。樹葉在風雨中凋零飄落,這個時刻那南去的大雁是不會捎信來的。
我們分別後,我從未將碧釵併合,就讓它們像燕尾般在頭髮上岔著,相思讓我終日悶悶不樂。攬鏡自照,發現我腰肢銳減已經消瘦不少。走出屋外憑欄夜眺,我仿佛看到南方江邊豆蔻相連根深葉茂,此時夜空參星已經斜照,天色微明拂曉即將來到。

創作背景

據《絕妙好詞箋》引樓鑰《攻娩集·書張武子詩後》,張良臣閉門讀書,室中空無一物。平時不勉強寫作,或終年無一語,故所作必絕人。此詞為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後秋閨傷離念遠之作,造語別致,情味深厚。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開篇兩句寫思婦獨處空閨,淚落濕巾的情景,對仗工整,情景淒涼。句中的“空”、“恨”、“啼”諸字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由意態直接觸及到心靈,將思婦相思的情,落寞無依的苦態描摹得維妙維肖,鮮活感人。
“殷雲度雨井桐凋,雁雁無書又到。”這二句前句寫景,點明時節,又是“秋雨梧桐落葉時”。後句言事,寫意中人自離鄉背井、遠去他鄉後,音信全無。句中“雁雁”二字的重複,突出了思婦的企盼之切和寄望之厚。“又”字則更深刻地傳達出了思婦的極端失望之情,這種重複的失望要比直接否定的“不”字更讓人難以忍受。這些企盼、寄望與極端失望的對比,讓讀者在為思婦不堪的處境感到悲傷的同時,更由衷佩服詞人高超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別後釵分燕尾,病餘鏡減鸞腰。”換頭二句,前句用比喻的手法,用髮釵的分岔開來喻示二人的分離,後句寫思婦因相思而日漸憔悴,衣帶漸寬的情狀,突出了其用意的深摯。
“蠻江豆蔻影連梢,不道參橫易曉。”句中“豆蔻”二字暗引唐杜牧《贈別》詩中“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之句,點明思婦正值豆蔻年華,卻寂寞無侶,孤單一人。於是,對意中人的思念、哀怨、嗔怒之情都由此生髮出來,溢於言外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全詞上片首二句寫其獨居幽恨。人去屋空,形單影隻,每日只以淚洗面。而殷雲帶雨,濃添離愁,雁過盡而不至,倍覺沉痛哀婉。下片寫別後相思,釵分燕股,鸞鏡腰損,本已不堪。豆蔻映水尚能梢影相連,人卻如參商永分,況長夜難眠,參橫西天,思念未已乎。哀婉沉鬱,令人心碎。
全詞語言凝鍊,詞情激切,意境哀傷,為讀者描摹出了一位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飽受相思折磨的苦況,感人至深。

名家點評

晚清詞人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張武之《西江月》過拍云:殷雲度雨井桐凋,雁雁無書又到。昔人句云:江頭數盡南來雁,不寄西風一幅書。此詞括以六字,彌覺沉頓”。

作者簡介

張良臣,字武子,一字漢卿,號雪窗,大梁(今河南開封)人。避地居鄞(今屬浙江)。孝宗隆興元(1163)進士。篤學好古,工詩。有《雪窗集》,不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