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橋巷

西橋巷

西橋巷是湖北省的地名, “西橋”意指西門城外的橋,“巷”本意指里弄、狹窄的小道,此處指狹窄小道兩旁的居民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橋巷
  • 羅馬字母拼寫:Xīqiáoxiàng
  • 所屬省份:湖北省
  • 國家:中國
地名來歷,歷史沿革,

地名來歷

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在鳳凰山南側開始建漢陽城,後經1200餘年,這座老城3次被毀,5次重修。封建社會,城牆就是保護圈。到了清代光緒6年(1880年),城牆進行維修,漢陽城也有四個城門,不說別的城門,就說西門外,有條為軍事屏障的護城濠,老百姓叫它西城濠。這個濠溝北起武聖廟碼頭,經鐘家村、毛家山麓、歸元寺、仙鶴橋到夾河,從北到南,濠溝是由深到淺,長達數里。平均有2丈寬,最寬的地方有4丈。在西城濠上,不知何年建成一座拱形石橋,因為位於城西門外,老百姓叫它西門橋。位置就在今天西大街與西橋路交匯處。平時,濠溝的水面與橋面相距兩三丈,下面可以走船隻。不過,走著走著,到西門橋就走不通了。後來,年久失修,有些坍塌。大約是明代成化3年,一個叫石磬的漢陽通判,也就是州郡官的副職將橋重修,一座紅麻石橋,雖不大,但方便百姓來往。橋下船隻來此地裝貨卸貨,絡繹不絕;橋上百姓去歸元寺燒香拜佛,人聲鼎沸。就是知府大人到漢陽各地巡查也由此上船出發。有人說,在解放前,1931年武漢發大水,這裡還有西門橋的,無情洪水都淹過橋面。後來由於城市的變化,這裡早就沒有城牆濠溝,原有地面修建起馬路,這路就叫西橋巷。

歷史沿革

民國初年成巷。巷內有慈善事業安老所,俗稱“孤老院”。巷以此得名孤老巷。1958年改名安樂巷。1967年改名紅衛二村,1972年以北巷處西橋路東側,改名西橋巷,20世紀80年代初多老式平房,分布鬆散,居民稠密,通道狹窄,不通汽車,屬白鶴村居民委員會。2000年屬白鶴社區居民委員會。2015年3月,大歸元片開始徵收,整片居民拆遷,拆遷前面積約2000平方米,門牌1-15號,2-16號。於2015年3月頒布大歸元片徵收令,整片居民拆遷,居民以貨幣還建進行拆遷補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