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組歌

西柏坡組歌

大型聲樂套曲《西柏坡組歌——人間正道是滄桑》是戰友文工團繼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之後,傾力打造的又一部紅色音樂史詩。

這部作品的創作匯集了軍隊文藝界的強大陣容,包括詞作家王曉嶺、李勁、甲丁、王楊、劉海濤,作曲家印青、臧雲飛、王路明、郭鼎立、亢竹青,撰稿於全海、張凱、郭利文等。主創人員先後20餘次深入西柏坡和太行山區,僅歌詞就進行了21輪大改,作曲進行了13輪的修改調整。歌唱家於乃久、初瑞、李暉、老兵、康曦、宗曉琳、張大偉、王凱,京劇表演藝術家丁曉君、張薇,話劇表演藝術家洪濤等加盟演出。西柏坡,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解放全中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地,“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地方——歷史的迴響和時代的強音因此而盪氣迴腸。作品觀照西柏坡精神的當代價值,彰顯了以“兩個務必”、“趕考”為核心的共產黨人堅定信仰和執政理念,對於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奮力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宏偉目標,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組歌以宏大的敘事和細膩的描述構成了文學和音樂的獨特視角,綜合運用合唱、重唱、領唱、對唱和戲劇講述等藝術樣式,跨越時空,情景交融。《熱土》、《決勝》、《清風》、《趕考》4個樂章19首歌曲次第展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柏坡組歌
  • 反映:西柏坡革命歷史
  • 類型:音樂史詩
  • 核心:“兩個務必”、“趕考”
“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大型聲樂套曲《西柏坡組歌——人間正道是滄桑》,是戰友文工團繼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之後,傾力打造的又一部紅色音樂史詩。從歷史和時代兩個視角看,這部作品無疑是新時期趕考路上的催征之歌。
西柏坡作為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解放全中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地,“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地方——歷史的迴響和時代的強音因此而盪氣迴腸。該劇觀照西柏坡精神的當代價值,彰顯了以“兩個務必”、“趕考”為核心的共產黨人堅定信仰和執政理念。以“我們從那裡來,我們到哪裡去,我們要依靠誰,我們是為了誰”的“趕考”精神為統領,其藝術探索與藝術實踐,深扎西柏坡,又跳出西柏坡,登高望遠,發出面對現實、面對未來、面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反思與拷問,不僅在藝術本體上披荊斬棘,殺出一條血路,還難能可貴地實現了哲學與藝術的有機融通。其主題內涵之深刻、中心思想之厚重、藝術感召力之強大,對於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奮力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西柏坡組歌》以宏大的敘事結構和細膩的描述手法構成了文學和音樂的獨特視角,綜合運用合唱、重唱、領唱、對唱和戲劇講述等藝術樣式,跨越時空,情景交融。《熱土》、《決勝》、《清風》、《趕考》4個樂章19首歌曲次第展開,柏坡嶺、土坯房、發報機、小磨盤、煤油燈……一幅幅生動凝練的民俗畫卷,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瞬間,一組組親切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台上,直達心靈,凝聚成這部作品的形態與氣象。全劇結構鮮明獨特,巧妙的將思想與藝術融合,以情景講述貫穿始終,將各大歷史節點串連,有機的將全劇分為四個主題樂章。
序《古道》從秦皇古道起筆,飽蘸古風今韻,史詩般雄渾剛健,勾勒出了一條中華民族經滄桑而不變,歷風雨而彌堅的坎坷英雄路,讓作品一下子站到5000年中華文化的制高點上,開篇不俗。
第一樂章《熱土》以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為歷史背景,深情吟唱西柏坡這片紅色土地,歌頌血肉相連的黨群關係、軍民關係。以《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為起點,從坡嶺上的梨花、松柏、紅高粱寫起,將筆觸深深扎進那片養育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土壤,又撫今追昔,提煉出“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們依靠誰,為了誰”的主題思想與藝術訴求。透過山妞與現代軍人的戲劇對白,讓我們看到了《小山村大乾坤》和一方生機盎然的《土地有根》,在《走山樑》濃郁的民族風情中,燕趙兒女的錚錚鐵骨和共產黨領導人民改天換地的宏大氣魄撼人肺腑。
第二樂章《決勝》以“三大戰役”為主視角,從《發報機的號角》吹響,到舞動《地圖上的紅線繩》;從《從哪裡認識你》的聲聲尋問,到《巍巍太行》鏗鏘回答,通過散點、白描式的手法,回眸“三大戰役”波瀾壯闊的戰鬥場景,謳歌我們黨高超的戰爭指揮藝術,形象深刻闡明了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的深刻道理,激情謳歌人民戰爭橫掃千鈞、摧枯拉朽的不竭力量。
第三樂章《清風》伴隨著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和“兩個務必”的歷史回聲而奏響,在《會堂清風》的徐徐吹拂中,聆聽領袖和共產黨人那平凡如常的《磨盤的故事》和純淨高潔自然成的《梨花謠》,由衷地在心頭點起理想與信仰的《這盞燈》,才有了《天下鄉親》里那杜鵑啼血般的“四個最後”。從柏坡嶺上吹起的這股清風,蕩滌塵埃,讓一個民族從此找到活的靈魂,從而觸發了人們對執政為民、清正廉明這些時代課題的思考。
第四樂章《趕考》,以毛主席大手一揮,一句擲地有聲的《趕考去》為創作契機和思想原點,道出了共產黨人在西柏坡尋找到了強國夢之根和黨群關係之本,感悟到了《一代代不改英雄氣》的領袖情懷,在《夢想照亮未來》的深情歡快旋律中,民族情感、人間大愛得到充分抒發與釋放……最後一曲《永遠在路上》,“考官是天下老百姓,考題是民富中華強,永不脫離是民眾,永不動搖是信仰,”再次引申思考:我們是誰,我們依靠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向哪裡去?!至此,從“兩個務必”到“兩個永不”、從“進京趕考”到“永遠在趕考路上”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訴求淋漓盡致地得到闡明和抒發。整個曲目氣勢磅礴,既有民族與時尚結合的藝術享受,又不乏啟迪心扉的深沉思考,曲高和眾,滿滿正能量。
在藝術呈現上,《西柏坡組歌》採用的是切割式、流動式、板塊化的結構形態,突破了組歌演唱傳統的板牆式、靜態化呈現方式,使得巨大的形式意味蘊含其中;在音樂創作上,該作品“立足河北、放眼華北、關照全國”,在廣泛汲取採擷民間音樂元素的基礎上,講求特色,突出原創,加之用獨具現代流行特色配器共同演繹,用張馳有度的結構精心構建,這部組歌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在音樂旋律和風格上,時而高山流水,時而山澗小溪,時而風雷激盪,時而恬靜深幽,千迴百轉,起伏跌宕,前呼後應,渾然一體,為當代樂壇吹來一股清新之風。
從《長征組歌》到《西柏坡組歌》,傳承在什麼地方?突破又在什麼地方?《西柏坡組歌》傳承了《長征組歌》史詩性品質和大型聲樂套曲的藝術手法。突破主要有四點:一是選題角度和縱深開掘的突破,《長征組歌》忠實於歷史,對那段史實進行高度凝練、概括、雕琢、詩化,《西柏坡組歌》從歷史出發,關照現實,更多的進行理性思考和情感抒發。二是結構方式的突破,《長征組歌》是按照時間和事件的順序來創作的線性結構,《西柏坡組歌》是機動靈活的散點式選題結構,採用的是精確打擊,點穴式選題。三是表演方式的突破,《長征組歌》是傳統的聲樂作品表達方式,只有一個表演區;《西柏坡組歌》觀照現代觀眾的欣賞習慣,融入了很多戲劇化的元素,有三個表演區。四是舞美呈現方式的突破,《長征組歌》是傳統的板牆式、靜態化呈現方式,《西柏坡組歌》是切割式、流動式、板塊化的呈現方式,讓合唱隊立了起來,寓意著太行鐵壁,舞美形態更靈活,舞美語言更豐富。
這部作品選題創意4年多,採訪挖掘2年多,詞曲創作1年多,查閱的書籍、資料摞起來超過4米厚。該作品的創作匯集了軍隊文藝界強大陣容,藝術總監、著名詞作家王曉嶺,音樂總監、著名作曲家印青,藝術指導、著名作曲家臧雲飛,著名詞作家、文工團副團長甲丁,詞作者王楊、劉海濤,作曲家郭鼎立、王路明、劉彤、亢竹青,編導趙小津、舞美設計李文新,青年作者於全海、張凱、郭利文等組成了一流的創作團隊。主創人員先後36餘次深入西柏坡和太行山區,僅歌詞就進行了28輪大改、90餘次小改、數百次的細改,作曲進行了19輪的修改調整,力求每一個詞句、每一處細節都經得起檢驗和推敲。在這次集團衝鋒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激情和藝術觀點,每個人都迸發出了創作靈感,但都在步調一致,融我於他的行列中。
四年辛苦不尋常。在《西柏坡組歌》創作中,湧現出不少感人的故事,詞作家王曉嶺在一年多修改創作中,寫歌詞用的紙摞起來超過1.5米。作曲家印青擔任音樂總監,在301醫院住院期間,還多次在病房召開改稿會。作曲家臧雲飛,有一次在路上走著走著,突然從兜里掏出一張紙,趴在路邊一顆樹上就寫,演員丁曉君剛好在他後面,靠近一看,在寫曲子。為了改好《巍巍太行》這首歌的曲子,他一個人坐在門頭溝深山峭壁上找感覺,連比劃帶寫的,坐了兩個多小時,傍晚的時候,一位老漢從後面拍拍他肩膀,勸他:“別有什麼不開的,日子還長著呢,我下午路過就看你在這坐著,這會兒還在這!”也就是這次,他找到了那種山川激盪、群巒澎湃的感覺,寫好了《巍巍太行》的曲子。指揮蔣夑斌,患有嚴重的胃病和肝病,他每天吃流食,堅持加班加點排練演出一個多月,7月上旬參加全軍會演演出後,就住了301醫院,肝腹水從體內抽出2000多毫升液體,輸血2000多毫升,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在浮躁喧囂的“快餐文化”包圍中,這種踏石留印的作風、抱璞追真的藝德顯得彌足珍貴。可以說,西柏坡組歌的產生,本身就是一個可歌可泣的創作過程,走近《西柏坡組歌》,你感受到的不僅僅有文化與藝術的時代高度,更有精神與追求的心靈溫度。
作為全軍組建最早的文藝團體,文工團繼承發揚我軍光榮文藝傳統,始終以打造時代精品為己任,堅持深扎生活,弘揚正氣,用“戰友人”的虔誠、嚴謹和摯愛,努力奉獻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爭當先進文化的排頭兵,興藝強軍的戰鬥隊,官兵歡迎的貼心人。為積極探索軍民融合發展模式,《西柏坡組歌》的首演與河北交響樂團攜手,以軍地結合的強大陣容聯袂呈現,由青年指揮家、戰友文工團指揮蔣夑斌,戰友文工團合唱隊教導員李曉娟和青年指揮家、河北交響樂團指揮拓鵬分別執棒指揮。
居高聲自遠。由於主題重大、立意深遠、視角獨到、藝術精湛,推出的時機又高度契合時代,該作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然煥發出七大亮點:《長征組歌》的姊妹篇;波瀾壯闊的紅色史詩;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生動教材;最具時代精神的軍旅強音;重塑信仰的青春之歌;民族與時尚結合的動人旋律;多維立體的舞台呈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