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松崗行政村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村是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松崗行政村下轄村。位於清溪鎮北部,距鎮政府1.9千米。村境內有兩座水庫,分別為三坑水庫和大坑水庫。有兩座山嶺,分別為鳳梨山和杉窩頂山。南接田心村,西南鄰浮崗村。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建村時,有鄭、葉、彭、何等姓,名四村,後4姓逐漸外遷,只剩下張氏獨居於此,便在“四”字上面加一橫而改名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 地理位置:清溪鎮北部
明末,屬東莞縣文順鄉第四都。清初,沿襲明制;清中後期,屬戎廳。民國時期,屬清溪鄉第44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新三區;1955年,屬第七區清溪區山邊鄉;1959年,屬清溪人民公社松崗生產大隊;1983年,屬清溪區松崗鄉;1987年,屬東莞市清溪鎮松崗管理區;1999年,屬清溪鎮松崗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張、黎姓。張姓先祖於明崇禎年間從福建平和縣清寧里黃田村遷入。據傳張氏先祖挑著扁擔,從福建出發四處漂泊,路過此地時,扁擔恰巧斷了,其認為天意注定要在此地定居,便在此地建村。
2015年末,戶籍人口526人,其中男性250人,女性276人;80歲以上24人,最年長者96歲(女);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2人。外來暫住人口約8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5人。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清溪話。
村傳統經營以種植水稻為主,柑橘也有大面積種植。2015年末,全村有20家企業、50間私人個體工商戶,經營行業涉及五金、印刷、電子、紙品等,總產值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50%。村集體經營總收入250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村中有1棵300年樹齡的細葉榕(二級古樹),2棵100年樹齡的大榕樹。
傳統節慶食品有蘿蔔粄、油餅、裹粽、鹹湯圓、糍粑、客家釀黃酒。特色農產品有清溪荔枝、龍眼、杧果等。
村內20世紀70年代初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90年代初通電話,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籃球場、公園、農家書屋和電子閱覽室各1個(藏書7500冊)。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228座,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保存良好,主要出租給外來人口居住。
村內有松崗碗窯遺址,建於明末清初。2013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村裡有兩座宗祠,分別為張氏宗祠和祖瑋張公祠。張氏宗祠,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占地面積150平方米,使用青磚、紅石建造。祖瑋張公祠,建於1918年,占地面積150平方米,使用青磚、紅石建造。2015年,兩宗祠仍作宗祠使用,均為市級不可移動文物。
村有正南門,始建年代不詳。
村裡有聖帝靈廟,始建年代不詳。村民多於春節、觀音誕進行祭祀。
每年正月三十,村民自發到祠堂擺祭品、上香,進行祭拜。村裡有家庭新添男丁後,都要去祠堂點燈上香。清明節舉行祭祖活動,族人到祖墳上香,敬奉祭品。
外村女方嫁到該村,婚禮當天,新娘要隨男方到祠堂拜禮,不進祠堂,不可嫁娶。
村中存有《張氏家譜》,由朱熹編修,具體時間不詳。
2013年,制定《松崗村委會西村鄉規民約》。
清宣統二年(1910年)冬,在松柏墩山發現1隻老虎,村民進行圍捕,1人被老虎襲擊致死,1人受傷。
1939年農曆八月,日軍飛機轟炸清溪。西村被炸毀房屋4間,炸死耕牛4頭。
1970年秋,三坑水庫竣工,原三坑村部分村民遷至該村。
2003年12月31日,西村進行股份制分紅。
該村代表性人物:
張其寬(1898—1961),曾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7年,受通緝,在文明學校以教師身份隱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塘廈銀行、清溪獸醫站、清溪林場等單位工作。
張雲(1930—),曾任東莞市政法委員會副處級審判員、辦公室負責人,東莞市台聯會副秘書長。
張崇敬(1941—),香港彩墨藝術協會會長、綠畫會會長。曾數十次參加國內外中西方繪畫聯展。
張春裕(1984—),吉林大學博士。
張運福(1988—2010),烈士,在四川道孚“12.5”草原滅火行動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