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設李家莊國小,有教師1人,學生12人。1974年,村投資建教室18間,設1~5年級,教師5人,學生60多人。同時辦了幼稚園。隨著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6人。農民學文化、學科技蔚然成風,請人來村講科技,外出參觀學習已是常事。1986年,村成立秧歌隊,活躍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解放前夕,全村83戶,家破人亡者12戶,逃荒要飯的8戶,看牛扛活的7戶,背井離鄉的6戶,一輩子未娶妻的8人,人均糧食只有100公斤左右,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解放後,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的收入迅速提高。2002年,人均存款2800元,有各種運輸車138台,機車86輛,電話80部,彩電130台,冰櫃146台,洗衣機4台。 村莊建設1978年前,村內街道高低不平。雨天污水橫流,行人無法行走。村民住房多為草房,室內陰暗潮濕,垃圾成堆,人均住房面積不足8平方米。整個村莊破爛不堪。1984年,村黨支部在鎮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規劃街道和房屋建設。1985年,村莊規劃曾獲得縣政府的表揚,被授予村鎮建設先進村光榮稱號。2000年,修主街1條,安上路燈。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0年,村辦起了合作醫療站,解決了村民就醫用藥難的問題。1983年,投資6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4年,始購日本松下產21英寸電視機,當年又購進電影機1台,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1995年,投資12萬元,全村吃上了自來水;全村耕地、澆水、吃水全部免費。每年農曆九月九日,“兩委”為老人過老人節,為他們放電影,並發給老人物品和現金。
大事記
1920年因山嵐與鄰村發生糾紛,山嵐被官府沒收,逼本村出白銀600兩,買回大
黃山。全村為此賣掉了2/10的土地,很多戶因此家破人亡。
1942年本村解放。
同年盤踞在行村的日軍向本村發射燃燒彈兩發,兩戶村民的房子被燒毀。
1943年駐行村的日偽軍,抓去了本村共產黨員李作明、李孔學、李樹新等三人,
在日軍監獄關押一年之久,受盡折磨。
1947年進行土改複查,窮人分得了土地。
1952年第一個互助組成立。
1954年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0年本村辦起合作醫療站,村民吃藥藥費報銷50%,住院費報銷50%。
1974年在村北修起揚水站,灌溉面積10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同年投資6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
1984年村購進50馬力拖拉機1台,解決了全村耕地問題。
同年投資8000元,建大橋1座;投資4000元,修連村路2條。
1985年石砌水渠360米,解決了澆水難的問題。
1987年冬建東北溝水庫,庫容6000立方米,灌溉面積13.3公頃。同年,在小黃山
植乾雜果5.3公頃。
1988年秋改良土壤,整地4公頃。購進鏈軌車1台。
1989年退耕還林5.3公頃,全部栽上乾雜果樹。
1990年投資2萬元,動用義務工修築起北大街。鎮黨委在本村召開了村莊建設現
場會。
1992年冬投資3萬元,全村男女勞力參加,動用推土機2台,挖溝1200米,搬動土
方1.5萬立方米,在村後修水庫2座,修橋3座,總庫容8000立方米,灌溉面積26.7公
頃。全村實現水利化,被評為海陽縣水利建設先進村。海陽縣電視台予以播報。
1993年投資4萬元,建起村委辦公室6間。
1994年開發廟山地片6.7公頃,栽植板栗2000棵。
1995年投資11萬元,挖水井、修水塔,全村用上自來水。
1997年在村南修路一條,改善了交通條件。
1999年投資35萬元,在村東建蔬菜大棚50個。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李作明、李樹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5年4月成立黨支部,李作明任黨支部書記。在黨組織領導下,發動民眾,組織抗日,減租減息,捐資興學,支援前線,擁軍優屬,反奸、反特。1949年,全村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9名,其中女黨員1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29名。自成立黨支部以來,曾有李作明、李樹金、李超南、孫永順、李樹順、李作福、李治堂、李超仁、畢叢虎、李超良擔任黨支部書記。1982-1997年,李超仁任黨支部書記期間,黨支部先後被評為鎮級先進黨支部,本村被評為煙臺市文明村、縣級“城鎮建設先進村”、海陽縣計畫生育先進村。1991-1992年,李超仁榮獲海陽縣模範共產黨員、鎮民兵先進指導員等榮譽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有李樹斌、李作才、李超南、孫永順、李樹順、李作福、李超田、李超仁、李超會、李治堂、李超良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4月,李治堂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3月,李超良當選村委主任。
渠道修通
秋收臨近,每天清晨,西李家莊村的李增海都要到自家的玉米田裡去轉轉,看著長勢喜人、豐收在望的莊稼,心裡就像蜜一樣甜:“今年的麥子每畝就多收了300多斤,這玉米長勢也明顯好於往年,多虧村里修通了水渠!”
西李家莊村是個傳統農業村,1200多畝耕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上世紀80年代,村裡的灌渠斗渠都被毀了,從此村民們只能設法用井水澆地。近年來,由於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井水澆地不僅費時費力,莊稼產量還低,民眾頗為不滿。2009年,李計同出任村支書。上任伊始,帶領新任村班子圍繞促農增收這一目標,就提出無論多難也要把渠修起來,讓老百姓都能用渠水澆地!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資金是最大的難題。在王家井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李計同多次到省、市等相關部門跑辦,最終爭取項目資金118萬元,實施了2300多米的渠砌襯工程,從而將石津灌渠的渠水引到了村邊。但是,將渠水引到村民地頭還需修建5000米的斗渠,這個問題只能自己想辦法。為儘快修通水渠,李計同和村班子經過認真商討,決定發動全體村民集資修建。
“都30年沒通渠啦,他們能修成嗎?”最初,鄉親們心存顧慮,都不願意拿錢。李計同就和班子成員挨家挨戶,耐心細緻地做工作。村民們白天干農活,他們就中午、晚上去做工作。為此,村班子幾個人經常顧不上吃飯。李計同和村幹部們還帶頭集資。最終,鄉親們被他們真心為民的舉動感動了,紛紛踴躍集資,幾天時間,就集了6.5萬元修渠款。
今年春天,修渠工程正式實施。為節省投入,李計同把每一分集資款都掰成兩半花,跑辦手續,聯繫施工隊,日夜守在施工現場,大傢伙兒也主動拿起工具,掘土、平整……就這樣,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村里就修成了總長5000米的7條斗渠,將渠水引到了家家戶戶的地頭,徹底解決了村里30年來不能利用渠水澆地的難題。老百姓們都拍手叫好。村民程敬需感慨地說:“今年,俺順順噹噹的把最難澆的3畝多地澆完了,不僅省了水費,還提高了收成,這真要感謝村裡的‘富民渠’啊!”